专题报道
PC版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十二集)天下为(7)

2018-10-20 21:22光明日报浏览:

  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说,“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样一个准则,运用到当代国际关系当中、运用到当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培育当中,这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康辉:
  谢谢康震老师的讲解,特别给我们谈到了,中国文化当中的这个“和”的理念。让我也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有各种各样、不同字体组成的“和”字,其实就是在向世界传达着这种非常独特的中国文化理念。我们说“和为贵”、“和而不同”,但是刚刚也提到了,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那么不同就意味着会有利益的不一致;有利益的不一致,就难免会有纷争。那么今天我们谈“和”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不争呢?对这个问题,王杰教授是怎么看的?
  思想解读人王杰:
  在咱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讲家庭之间“和”的一个案例,就是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张英、张廷玉父子在康熙朝做官,因为家里宅基地和邻居发生了矛盾。那么家里人修书找张英、张廷玉,希望能给当地的官员打个招呼,或者是来警告一下他的邻居。那么当他收到这封信以后,给他的家人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大家很熟悉,“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那么家人收到这封信以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那么另外一家也让出了三尺,最后留下了一个六尺巷,被传为佳话。
  人与人之间要和,家庭与家庭之间要和,国与国之间也要和。和不是一团和气,和是在承认有差别基础上的和。所以和还需要互相地帮助、互相地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和。
  就像刚才王老师说的,古人特别强调和关注“和”。中国古代的很多的典籍里边都对于和、对于成长、对于和谐有很多的论述。《中庸》当中还提到,人们无论在情绪上、无论在欲望方面都要有所节制,要达到一定的度。
  所以在做事情方面,要适度地把握度。这个度要达到一个健康态,这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所说的中庸之态。
  人与人之间交往,国与国之间交往,就像刚才王老师说的,就这么一条巷子,我非得全都把这六尺占了,这就叫过。过了之后就不是健康的状态。那么只有把握了健康的状态,大家共同协商,共同协商来解决这个矛盾当中发生的问题,使双方的标准、双方的利益达到最大的一个契合度,也就是达到一个可能达到的最健康的、双方都能接受的状态。这个时候,那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尺度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和”。
  主持人康辉:
  谢谢两位老师对于“和”,我们中国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这个字,进行了这样的解读。那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来为我们解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的内涵。
  思想解读人王杰:
  下面我谈第三个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
  在天安门城楼有两幅非常醒目的标语,那么有人知道这两幅标语是什么吗?“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那么这两幅标语,为什么放在中国最核心的位置、放在天安门城楼上,它背后的意蕴是什么?
  “世界人民大团结”不就是中国古代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一家思想的接续吗?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赓续吗?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理性的思考。中国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追寻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愿景,中国将对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有信心,中国更有力量!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