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PC版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十二集)天下为(3)

2018-10-20 21:22光明日报浏览:

  古人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说的是交朋友要交那些生死相托的朋友,交那些真心的朋友,交莫逆之交,交刎颈之交。其实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诚实相待,不能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种交往应该是超越了利益、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时空,更拥有长久的这种价值,更有这种持久力。
  主持人康辉:
  《论语》当中还有一句话,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德不孤,必有邻”,那么康震老师,在您看来,国家是不是也真的和人一样,只要你有德的话,就会必定有邻有友?
  经典释义人康震:
  对,古人讲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国与国之间交往肯定是有利益的。但是在利益之上,如果失去了这个道,我们古人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如果没有了这个道,没有了这个德,没有了价值判断,没有了价值准则,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益的关系,那这个关系是混乱的,而且也将失去秩序,也难以持久。
  主持人康辉:
  我们现在正在推动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就是要让我们的益友、诤友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那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来给大家讲中国的主场外交,我们这个朋友圈是如何做得越来越大的。
  思想解读人王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中国人民敞开宽广的胸怀、广交天下朋友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家。唐朝时期的中国当时实行科举考试,它允许外国人在中国科举考试。这样的话就吸引了很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求学、为官。在新罗国,有一个叫崔致远的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崔致远12岁来到中国求学,经过科举考试,考上了进士。你想想在当时,多少中国的学子想参加科举考试,想考个进士都不容易,但是一个外国人考上了,非常不容易!那么崔致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崔致远在28岁那一年回国了,那么他回国以后,他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不断地传播中国的文化。崔致远可以说,在唐朝和新罗国这两个国家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友好的桥梁,为唐朝和新罗国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那么其实咱们翻看我们的历史,像崔致远这样的人,应该是很多很多,这就是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热情好客,体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种友情。那么还有一个故事,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的坦桑尼亚。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还举了一对新婚夫妇。这对新婚夫妇,把度蜜月的地点,没有选在旅游胜地,而是选在了遥远的非洲的坦桑尼亚。
  主持人康辉:
  今天在节目现场,我们就把这个动人故事当中的女主人公请来了。我们掌声欢迎,中国联通的工作人员李玲。李玲你好,请。你先生今天没来,是去非洲了吗?
  嘉宾李玲:
  没有,今天他派我做代表。
  主持人康辉:
  习近平主席在那次演讲当中,讲到你们故事的时候,最后他说这对年轻人是真心爱上了非洲。那你觉得你们是真心爱上了非洲的什么?
  嘉宾李玲:
  我觉得去非洲之前是因为野生动物,然后去了非洲之后,我觉得我爱上了那儿的自然风光,爱上了那种纯粹的自然,然后爱上了那儿的一草一木,也爱上了那儿非常淳朴、非常可爱的人。对。
  主持人康辉:
  有什么故事能跟大家讲一讲吗?
  嘉宾李玲:
  我当时,第一次到非洲的时候,是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然后下飞机以后,我打了一个车去酒店。那在路上的时候,那个司机知道我是中国来的,然后就特别兴奋地说,我告诉你,那条路,中国人修的。你看那个楼,中国人盖的,特别棒!然后我当时就觉得是,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久违的朋友,那种天然的亲近感,就特别喜欢那种感觉。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