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PC版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十二集)天下为(2)

2018-10-20 21:22光明日报浏览:
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孔子说的话,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朋友到来的愉悦之情。我们邀请中外朋友相聚一堂,就是要感谢大家为中外友好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回顾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峥嵘历程,畅谈长期合作结下的深情厚谊。
  主持人康辉:
  这段话是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的纪念活动的时候他讲的。讲话当中,习主席引用了大家特别熟悉的《论语》当中的那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不久举行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因为举办地就是孔孟之乡、齐鲁大地,所以这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成了大家最常用的问候语。这句名言言简而意深,现在我们就有请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为大家详细地解读这句名言。
  经典释义人康震:
  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这一段话当中的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实际上就是人群的意思。我们知道,有一句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说,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从各个方向、从各个地方会聚到自己的身旁,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吗?所以我们说,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要做成一件事,特别是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要有志同道合的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和自己在一起,做起事情来那才是幸福的,做的事情才是有价值的。
  孔子他的弟子据说有三千之众,这些弟子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年龄差异也都比较大。年龄最大的弟子,可能是年龄最小的弟子父亲一辈的人。那么这么多的学生,情况很多元,类型也不一样,孔子采取的方法是有教无类。通过有教无类的方法,通过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气魄,孔子把他们聚拢在自己的杏坛周围,形成了当时教育的一种盛况,也为当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所以我们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既是一种对朋友的呼唤,一种对朋友的欢迎,也更是孔子在当时召唤人才的一种气派。
  孔子不仅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且他对具体交什么朋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他认为,交朋友要多交益友,少交损友,要多交那些对自己真诚相待的人,要多交那些对自己在知识、道德和品格方面有帮助的人,而不是去结交那些走歪门邪道,同时心术不正的人。孔子还认为,交朋友应该以诚相待,要有信用。他的学生子夏就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事实上,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当大家谈到交朋友的时候,使用的很多成语和俗语,都是当初孔子和学生们使用的。孔子还主张交朋友要重义轻利,以友辅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意思呢?真正的君子交朋友,靠的是道义,靠的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小人交朋友,只是以利益来作为衡量,以功利来作为衡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一句孔子的名言,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待朋友,对待与我们友好的国家,对待与世界各国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一种交友的价值观。
  那么习近平主席用这样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向世界各国的人们,摆明中国和世界人民交往的立场和价值观。世界各国的人们来到中国,与中国合作,与中国交流,我们要敞开我们的大门,和世界各国人民交朋友,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才能够真正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也让我们更加地了解世界。
  思想解读人王杰: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