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十二集)天下为(5)
2018-10-20 21:22光明日报浏览:次
第二段落
微视频二:中国古代圣贤孟子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主持人康辉:
刚才的这一段话是2016年1月21号,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其中的一部分。在那次演讲当中,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中国愿意同阿拉伯国家,共同开创美好未来这样的立场。在讲话当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孟子的那一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那么什么是“天下之正位”,什么又是“天下之大道”呢?我们现在请康震老师,为大家做讲解。
经典释义人康震: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这两句话有一个背景,在当时,与孟子同一时代,有一个人叫景春,他是所谓“纵横家”的信徒,他跟孟子探讨关于大丈夫的问题。那么在景春看来,当时所谓公孙衍和张仪等人,这些纵横家,他们便是大丈夫。他们只要发怒,天下就动荡;他们只要平静,天下就安宁。那么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孟子认为,这些人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他指出,真正的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这一段对于大丈夫的论述,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的确确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对于那些行光明正大之道的大丈夫的歌颂。
孟子的这个大丈夫的理论、大丈夫的气节,也成为我们现在在国际上,树立大国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像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我们不搞代理人,我们也不谋求填补某些所谓的“空白”;我们愿意跟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互利共赢;我们愿意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得大家在互利共赢、彼此互信的前提基础上,共建世界美好家园。我想,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的自信、制度的自信、理论的自信、道路的自信。谢谢大家。
主持人康辉:
谢谢康震老师的讲解。现在整个国际的格局在进行着大调整,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之下,我们要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必须要把握准确当前的国际趋势。在前不久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
那么换句话说,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之下,我们更需要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好,接下来我们还是把时间交给王杰教授,请他来为大家做思想解读。
思想解读人王杰:
下面我谈第二个问题,“一带一路”。咱们中国文化历来追求美美与共、计利当计天下利、合作共赢的外交目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做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才能够收到1+1大于2的效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那么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中,也有一个这样的案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彰显的就是一种和平友好、和谐相处的文化精神。今天在泰国境内,还有一尊郑和的镀金雕塑;在新加坡的海事博物馆,还有一艘复制的郑和宝船。这些都是中国和外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友好交往的有力见证。
计利不应只计自家利,计利当计天下利。郑和下西洋,就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最好的案例。
习近平主席指出,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也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当今世界谁都不能够独善其身,哪一个国家也不能够脱离相互交往而独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