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盾牌挡住袭警屠刀(3)
2020-07-20 19:11正义网-检察日报浏览:次
作为警察队伍里的辅助人员,辅警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特别是在基层,很多地方的辅警数量甚至超过正式的警察,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辅警作为公安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治安巡逻的重要力量,是公安事业不可缺少的坚实力量。然而,近年来,辅警因遭受不法侵害导致牺牲、负伤的情况同样呈现高发态势。
2019年10月2日凌晨1时许,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公安分局金清派出所警察王歆带领两名辅警在出警处置事件的过程中,突然遭受歹徒暴力袭击,王歆和辅警梁峰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名辅警林新志也身受重伤。
邱军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肖湾派出所以及襄州区公安局,辅警受到袭击的次数甚至比正式的警察还要多。一部分不法分子,缺乏基本法律常识,甚至心存不良想法,认为辅警的身份不同于警察,伤害了辅警,后果不像伤害警察那么严重,殴打了辅警都不能算是袭警,因此,有些不法人员面对辅警时,甚至有些肆无忌惮。
该如何加强辅警的履职尊严和安全、加强辅警的生命安全保障呢?2019年2月1日起实施的《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第31条明确:警务辅助人员在协助民警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过程中受到不法侵害的,参照本规定开展相关工作。
这是对辅警职业的一种保护和认可。
“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安协辅警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着人数多、名称不统一、待遇低、素质差、流失率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亟待破解。”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富通集团董事长王建沂为此提交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对公安协辅警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尽快制定专门法律,明确协辅警人员的法律地位和岗位职责,完善职业保障,增强协辅警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配枪能否解决问题
“如果警察敢于用枪、开枪,或许一线警察的伤亡比例和数据会有所下降,但警察大多不愿意配枪,不少同志把配枪看成是负担,因为目前缺少清晰明确、操作性强的对警察用枪的政策或法规支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派出所副所长告诉记者。
在治安与刑事警察的人身安全问题上,配枪问题一直被讨论。警察佩带枪械,是由警察的工作性质及出勤的需要而定的,如刑侦、缉毒等部门的警察,不论其级别,都会发放持枪证,指定配枪型号。一般情况下,派出所警察是不配枪出警的,因为警察处理日常公务,维护社会治安,携带一般的警械就足够了,配枪一般都是在极端的重大犯罪案件中才会被使用。而且,派出所的配枪平时都会收起来,由派出所进行集中管理,警察如果需要使用配枪,需要经过比较严格的审批手续。
近年来,随着严重袭警案件的增多,加强警察枪支使用的呼声也有所增加。警察带枪成功处置案件的例子也屡被媒体报道。2018年10月25日下午,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商城路分局警察付长涛在正常巡逻时,发现一暴徒正持斧头对一女子行凶,付长涛等上前制止时,被暴徒砍伤。暴徒转身持斧又欲继续伤害女子时,付长涛忍着伤痛开枪,暴徒被当场击毙。经过8个小时的全力抢救,付长涛才脱离生命危险。当时,社会舆论对付长涛在处置警情中的英勇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
就社会关注而言,周俊军认为,人们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警察是否正确行使执法权上,而较少关注警察自身权益的保障状况。事实上,遭受暴力的经历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很难克服的负面经验,即便受过专业训练的警察也是如此。
周俊军说,在他的身边有一些警察就是暴力袭警事件的亲历者,他们在经受了暴力之后,普遍都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和阴影。有些警察被暴力侵害后,像变了个人似的,再次从事执法工作时,不自觉地就会产生恐惧或退缩心理,不敢像以前一样生龙活虎地往前冲了。
周俊军曾在他领衔提交的议案里强调,袭警损害的不仅是警察们的身心健康,更是对警察执法权威的挑战,最终损害的是国家与法律的尊严,其后果相比一般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违法犯罪更为严重。如何更好地保障警察执法权威,事关法律尊严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值得各部门下大力气来解决。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