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雷人操作引流量 整治乱象需加强网络监管(4)
如何让流量经济回归正轨
《方圆》杂志记者 王丽
流量经济背后,乱象如影随形。徐伯黎/摄
衡量产品、服务的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流量数据。但唯流量至上的弊端及引发的乱象,也随着“流量加冕为王”同步而来。由于过分追求流量,唯点击量、唯销售量、唯数据等的浮夸风气甚嚣尘上,也衍生出了很多乱象乃至违法现象。
奇葩雷人操作引流量
累计阅读量过千万、数十个自媒体账号转发……今年2月,一篇名为《华南海鲜市场供货商的忏悔书!曝光巨大黑幕!》的自媒体文章被广泛转发。近日,无锡警方查明,这是一个借助自媒体账号制作、散布谣言的“网络水军”团伙的手笔。这篇文章将2016年的一篇旧帖拼接篡改、偷换内容,套上和疫情有关标题,借疫情蹭热点造谣传播,博取流量。警方已对涉案6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两人还在追逃。从2019年9月开始,该团伙就购买了70多个自媒体账号,炮制各种“眼球文章”“吸粉引流”,获利约25万元,积累粉丝50多万。
本案并非特例,一些营销号、直播、视频为吸引流量,时常标新立异,很多奇葩、雷人的操作,时不时被媒体爆出。
“所有人趴下,小心地雷!”2019年5月17日正值地铁高峰时段,有人突然在广东深圳地铁7号线上大喊“卧倒”。受惊的人群一阵骚乱,地铁运行中断,地铁工作人员和警方立即进行清客处置。后来警方查明,竟然是5名男子为了拍摄小视频而故意乱喊。后5人因犯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拘役五个月不等刑罚。
而在此前两年发生的“黄鳝门”事件,更是严重挑战了公众的道德底线,污染了网络环境。2017年3月,某直播平台女主播为博眼球,发布“黄鳝门”视频,舆论一片哗然。涉案女主播因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九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
严厉的刑事处罚和随之而来的平台整顿,让某些手段不良的直播和视频制作者似乎有所收敛。但对于流量的渴求,让各类擦边球行为仍时不时出现,为了吸引流量和粉丝,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自称“中国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的“花椒直播”主播吴某因拍摄了大量危险度非常高的高空攀爬视频而成为流量主播。但在2017年11月8日,年仅26岁的他在长沙某大楼拍摄攀爬视频时,不慎坠落身亡。吴某家人随后起诉了某直播平台,法院判决直播平台所属公司赔偿吴某母亲3万元。法院查明,该直播平台曾邀请吴某拍摄有风险的攀爬视频,作出一些平台相关推广活动并支付吴某酬劳。这种罔顾安全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自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流量造假已形成产业
2018年8月,流量明星蔡某某一条微博“转发量过亿”的新闻引发关注。1亿的微博转发量,意味着每3个微博用户就有一个转发,其真实性十分可疑。这件事折射出互联网时代流量造假的一个主要形式:刷流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