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如何破解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难题(4)

2019-11-20 14:59法制日报浏览:

  多年来,上海未检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这一制度。2013年起,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未检部门已办理70余件保护处分个案,推出“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对该制度进行项目化探索,并总结出“三级干预”“四重保护”“五星联动”等工作机制;2019年,上海市检察院与市教委、市公安局、团市委共同建立了全国首个专门教育研究和评估中心,并制定本市规定,实现了保护处分案件的司法化、规范化办理。2016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共对928名触法少年落实保护处分措施,其中98.4%的未成年人没有再犯。
  我们认为,这一制度的核心为“分级干预”,即区分触法少年人身危险性、需保护性以及涉案性质、情节采取不同程度的干预措施。这种干预是带有强制性、司法性和法律惩戒意涵的正式措施,如果未成年人拒不接受或效果不佳,则应升级措施,直至被依法收容教养。
  具体而言,对于初次触法、危险性较低的,主要通过举行司法教育训诫仪式、制发训诫书、严加管教令等方式,强化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家长、法定代理人的监护意识,通过建档跟踪、短期观护帮教来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和心理进行矫正;对于再次触法、危险性较高的,联合公安机关、专门学校、社工组织等力量,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程度较高的长期观护帮教,必要时,进入专门学校就读,同时对其家长、法定代理人进行强制亲职教育;对于触法行为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危险性极高,必须予以隔离保护矫治的,应提起司法化的收容教养程序(鉴于实践中收容教养制度因诸多原因几乎被空置,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制度进行重构)。(作者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副主任)
  建设网格化预防帮教平台
  魏 航
  针对高危未成年人“发现难、处置难、管理难”的问题,资阳检察机关联合公安机关,建立了高危未成年人信息共享数据库。对纳入数据库的人员,根据违法犯罪情况和个性特征,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三个预警等级(“三色预警”),开展差异性帮教:对黄色预警的,普通关注;对橙色预警的,重点关注,视情况派专人跟踪帮教;对红色预警的,确定一个职能部门安排1至2人进行跟踪帮教,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助。从2016年至今,共将符合条件的360余名未成年人纳入数据库管理并进行三色预警。
  目前覆盖全国的网格化管理普遍开展,网格化的触角已延伸至城区、乡镇、村社等各个角落,仅四川省的专、兼职网格员就达到30余万人,覆盖省、市、县、乡、村多个层级。在我国地广人多、地区差异大的现实条件下,由网格员对高危未成年人进行协助监管帮教,是对重点人群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有效途径。2016年以来,资阳市人民检察院与综治办等13家单位会签了《资阳市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社会化和网格化帮教工作的实施办法》,将“三色预警”工作法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引入社区网格员对高危未成年人进行监管帮教。利用网格员对所在社区情况熟悉的优势,对帮教对象开展了解走访、跟踪监督、信息反馈等工作。目前共将59名符合条件的高危未成年人纳入了网格员帮教。
  针对网格员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检察院组织网格员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强调网格员的职责范围、帮教原则、帮教方式以及帮教工作的保密性等事项,提升网格员的帮教技巧和帮教实效。
  为实现高危未成年人网格化帮教与信息化帮教的深度融合,在政法委现有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内,资阳市人民检察院建设了高危未成年人网格化预防帮教平台。该平台包含数据录入、智能评估、分流帮教和检察监督等功能。其中,在分流帮教环节,会根据前期打分和评估的情况,将符合网格化帮教条件的,通过网格化平台推送至综治中心,由综治中心分配至指定网格员进行每月走访、协助监管帮教、反馈异常情况等。对需要进行训诫、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联系就学、就业培训、生活救助等的,通过平台发送至公安、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予以及时处理并反馈。检察机关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2019年,这一平台开始上线试运行,现已录入48名高危未成年人,整个平台运行情况和帮教情况良好。(作者系四川省资阳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刑事检察处处长)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