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e线
PC版

加强顶层设计预防学术不端(2)

2020-06-30 12:25法制日报浏览:

  “2018年以来,我国学术不端问题治理受到空前关注,一系列学术不端案例得以曝光,一批科研失信人员受到调查处理,初步形成了学术不端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课题组称。
  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伟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称,学术不端有关案例数量的增多主要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我国学术水平的整体发展,学术规范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术不端隐匿的机会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学术研究中,确实存在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反腐败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彭新林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这么多案例被曝光,说明学术界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等不良风气,还说明在过去一段时间,不论是思想认识层面,还是追责惩治方面,社会整体上对学术不端等不良风气容忍度较高。
  “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近年来在曝光学术不端、推动学术不端查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新闻媒体的曝光和参与对于突破人情因素、本位主义的干扰,推动学术不端问题的查处,效果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公开曝光能形成强大舆论压力,对涉学术不端单位和个人形成倒逼机制。”彭新林称。
  群发性团队型特点暴露高校管理漏洞
  课题组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在2018年以来主流媒体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中,出现一些群发性、团队型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就是说,涉事人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甚至以团队形式相互配合。
  例如,从2013年开始,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徐某不断被人举报博士学位论文抄袭问题。2019年3月,上海财经大学对徐某涉嫌学术不端问题作出回应,认定徐某的论文属于“适当引用”范围,不构成抄袭。
  之后,上海财经大学有学生发现,经徐某指导并取得博士学位的3名毕业生的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上海财经大学随即对3名毕业生涉嫌博士论文抄袭问题启动调查,但至今没有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2019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孙某等人被曝涉嫌团队论文造假,包括数据造假、一图多用以及互相引用以提高引用量等。所涉人员除孙某外,还包括厦门理工学院实验师黄某、黄山学院讲师李某等。
  2019年4月,涉事的几所大学对此事作出回应,称对此事开展调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发布,但也一直未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反腐倡廉蓝皮书》称,相比于个体学术不端行为,团队型学术不端问题对科研诚信和学术生态的危害更大,查处难度也更大。
  在课题组看来,“群发性学术不端问题值得关注”。这正是2018年以来国内学术不端及涉嫌学术不端案例的一个特点。除此之外的特点还包括: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学术不端的发现和查处具有滞后性;抄袭、剽窃是学术不端的主要形式;学术不端问题的曝光具有较大偶然性等。
  课题组认为,管理疏漏是学术不端发生的重要原因,“从媒体报道的学术不端案例看,虽然造成学术不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和科研单位管理上的疏漏无疑是重要原因”。
  例如,湖南大学2018届硕士生刘某的学位论文,抄袭了云南财经大学某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原因在于这位硕士生的导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评审专家,评审完成后没有及时销毁材料,被刘某拿走使用。
  2019年4月2日,湖南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刘某的硕士学位论文存在抄袭现象,构成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决定撤销刘某硕士学位,给予其导师警告处分,取消其导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
  “这起抄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的学术不端案例,暴露了湖南大学管理上的漏洞。”课题组称。
  除此之外,课题组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具有隐蔽性,而学术不端的发现和查处则具有滞后性。2018年以来受到主流媒体关注的学术不端问题,90%以上发生于多年以前。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