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盲盒“潘多拉”诱惑(3)
2019-09-26 16:30 法制日报浏览:次
购买前不知晓产品价值盲盒炒作更像一场赌博
警惕盲盒“潘多拉”诱惑
● 盲盒是指装有玩偶或手办的盒子,外包装不显示玩偶外观。购买者在拆封前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何时集齐全套完全靠运气
● 如果盲盒只是单纯娱乐,无回购奖品功能,则不存在赌博风险。鉴于其运营模式与娃娃机类似,所以此类产品运营应属游戏娱乐产业,相关主体若要从事,应取得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文化主管部门颁发的娱乐经营许可证。若未经许可,便从事此类产品经营,或涉嫌非法经营
●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场监管部门应规范盲盒经营秩序,对交易不透明的经营行为、虚假广告和产品质量问题及时查处;互联网运营商应对每一款上线盲盒加强审核,防止包含低级内容;同时应加强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教育,使其知晓购买风险
最近,一种放在盲盒里的玩偶开始流行起来,在受到人们追捧的同时也备受争议。有媒体报道称,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4个月花了20万元在盲盒潮玩上;还有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花费70多万元购买盲盒。有些受到追捧的盲盒价格甚至在短暂的时间内上涨了数十倍。
盲盒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魔力”?购买盲盒是否存在相关的法律风险?《法制日报》记者近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盲盒玩法深谙人性
商家炒作暗藏风险
据《法制日报》记者了解,盲盒是指装有玩偶或手办的盒子,外包装不显示玩偶外观。购买者在拆封前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何时集齐全套完全靠运气。
“简单来说,盲盒就是在买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只能买完拆开后才能‘一睹芳容’的盒子。”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星水直言。
根据某二手购物平台今年年中公布的数据,过去一年,这个交易平台共成交30万个盲盒,每个月发布闲置的盲盒数量相比前一年增长了320%,其中最受追捧的盲盒价格狂涨了几十倍。
在这些盲盒品牌中间,泡泡玛特(Pop Mart)无疑是最火热的一个。
从泡泡玛特官方提供的用户数据来看,在年龄方面,18岁至24岁的占32%,25岁至29岁的占26%,30岁至34岁的占20%,其他年龄段的占22%;在性别方面,女性占75%,男性占25%;在职业方面,白领占33.2%,学生占25.2%,个体经营户占8.7%,教职人员占12%,其他的占20.9%;在收入方面,8000元至20000元的占90%,其他的占10%。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盲盒与其里面装着的玩偶看起来无公害,几十元钱就能轻松拿下,却有人在初玩阶段就一个月花费1万元,甚至有人一年花出10多万元。上至60岁大爷,下至10岁小弟,都是盲盒的追捧者。
张星水认为,盲盒是一个满足了公众好奇心和收藏爱好的新鲜玩意儿,并且商家进行饥饿营销,推出限定版。
“盲盒之所以火爆离不开它的产品设计以及玩法本身的深谙人性。”张星水说,首先利用玩家的猎奇心态和赌徒心理;其次按季度推出新系列,产品设计有套路;第三,打造情感承载物,是当代年轻人的解压方式;第四,年轻人新兴社交货币,潮玩会友;第五,测评视频,玩家直呼过瘾;最后花式玩法,线上获得同样体验。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法律系副主任郑宁看来,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让人上瘾。正是因为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加强了人们对购买盲盒结果的预期心理以及可能会获得的惊喜感。
郑宁说,售卖盲盒的商家可能存在虚假宣传,盲盒产品可能是盗版产品。盲盒的受众很多是未成年人,他们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相对较低,可能成为利益受损害的当事人。
“盲盒炒作到几十倍的价格针对的主要是其他某些特殊款式,这种炒作行为虽然并不违法,但是否真的有那么高的价值却要打个问号。这种人为炒作起来的高价存在泡沫,如果以此为投资工具,可能风险会比较大。”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说。
警惕盲盒“潘多拉”诱惑
● 盲盒是指装有玩偶或手办的盒子,外包装不显示玩偶外观。购买者在拆封前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何时集齐全套完全靠运气
● 如果盲盒只是单纯娱乐,无回购奖品功能,则不存在赌博风险。鉴于其运营模式与娃娃机类似,所以此类产品运营应属游戏娱乐产业,相关主体若要从事,应取得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文化主管部门颁发的娱乐经营许可证。若未经许可,便从事此类产品经营,或涉嫌非法经营
●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场监管部门应规范盲盒经营秩序,对交易不透明的经营行为、虚假广告和产品质量问题及时查处;互联网运营商应对每一款上线盲盒加强审核,防止包含低级内容;同时应加强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教育,使其知晓购买风险
最近,一种放在盲盒里的玩偶开始流行起来,在受到人们追捧的同时也备受争议。有媒体报道称,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4个月花了20万元在盲盒潮玩上;还有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花费70多万元购买盲盒。有些受到追捧的盲盒价格甚至在短暂的时间内上涨了数十倍。
盲盒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魔力”?购买盲盒是否存在相关的法律风险?《法制日报》记者近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盲盒玩法深谙人性
商家炒作暗藏风险
据《法制日报》记者了解,盲盒是指装有玩偶或手办的盒子,外包装不显示玩偶外观。购买者在拆封前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何时集齐全套完全靠运气。
“简单来说,盲盒就是在买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只能买完拆开后才能‘一睹芳容’的盒子。”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星水直言。
根据某二手购物平台今年年中公布的数据,过去一年,这个交易平台共成交30万个盲盒,每个月发布闲置的盲盒数量相比前一年增长了320%,其中最受追捧的盲盒价格狂涨了几十倍。
在这些盲盒品牌中间,泡泡玛特(Pop Mart)无疑是最火热的一个。
从泡泡玛特官方提供的用户数据来看,在年龄方面,18岁至24岁的占32%,25岁至29岁的占26%,30岁至34岁的占20%,其他年龄段的占22%;在性别方面,女性占75%,男性占25%;在职业方面,白领占33.2%,学生占25.2%,个体经营户占8.7%,教职人员占12%,其他的占20.9%;在收入方面,8000元至20000元的占90%,其他的占10%。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盲盒与其里面装着的玩偶看起来无公害,几十元钱就能轻松拿下,却有人在初玩阶段就一个月花费1万元,甚至有人一年花出10多万元。上至60岁大爷,下至10岁小弟,都是盲盒的追捧者。
张星水认为,盲盒是一个满足了公众好奇心和收藏爱好的新鲜玩意儿,并且商家进行饥饿营销,推出限定版。
“盲盒之所以火爆离不开它的产品设计以及玩法本身的深谙人性。”张星水说,首先利用玩家的猎奇心态和赌徒心理;其次按季度推出新系列,产品设计有套路;第三,打造情感承载物,是当代年轻人的解压方式;第四,年轻人新兴社交货币,潮玩会友;第五,测评视频,玩家直呼过瘾;最后花式玩法,线上获得同样体验。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法律系副主任郑宁看来,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让人上瘾。正是因为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加强了人们对购买盲盒结果的预期心理以及可能会获得的惊喜感。
郑宁说,售卖盲盒的商家可能存在虚假宣传,盲盒产品可能是盗版产品。盲盒的受众很多是未成年人,他们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相对较低,可能成为利益受损害的当事人。
“盲盒炒作到几十倍的价格针对的主要是其他某些特殊款式,这种炒作行为虽然并不违法,但是否真的有那么高的价值却要打个问号。这种人为炒作起来的高价存在泡沫,如果以此为投资工具,可能风险会比较大。”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