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PC版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3)

2017-09-12 10:29中国法务网浏览: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

(三)变“行政管理”为“依法治理”,提升了基层治理规范化水平。事前听证引入律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使听证会参与各方在法律框架下评议事项,规范了村级运转的工作程序,形成了“决策有群众支持,办事讲工作程序,事后有档案记录”的良好局面,趟出了村级事务管理的新路子,提升了村级管理规范化水平。同时,听证会倒逼镇村干部主动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提高了运用法治思维、政策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依法决策、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提升了基层治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几点启示

    (一)厘清问题掌握事实是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事前听证,就是为了事情让大家评议讨论,问题让大家决议解决,如果事前没有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没有掌握矛盾的关键点、涉及的关键人,举行事前听证就会盲人瞎马、找不准发力点,结果事倍功半。必须提前做好功课,以事实为依据,让利益方、关键人发表意见,围绕矛盾的关键点发表意见,从而有的放矢、聚焦聚力、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二)广泛参与尊重民意是关键。让群众相信听证、参与听证,通过听证解决问题,关键是提高听证的公信力。因此,开展事前听证必须让相关问题和决策的利益方参与,让代表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监督方参与,让代表公正公平的法律人士参与。只有既尊重各方利益表达和诉求,让群众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和评判是非曲直的主要力量,又尊重各方达成的共识,执行听证通过的决议,才能让群众相信听证公平公正,让“有问题去听证、作决策去听证”成为基层群众、基层组织的习惯。

(三)搞好监督,抓好落实是保障。好的政策、好的决策关键在于落实好,不落实就是一纸空文、一句空话。听证会形成的决议,必须成立专门小组,跟踪监督、落到实处,否则听证就会流于形式、失去公信力。只有把听证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民主性和必须执行到位、落实到位的严肃性结合起来,才能让事前听证成为创新基层综治的有效举措、关键一招。(责编:李凤伟)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