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PC版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3)

2017-09-12 10:29中国法务网浏览:

本网讯:听证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力举措。但传统听证往往在矛盾纠纷上行后组织实施,错过了问题最佳处理期,有的信访事项甚至需要多次听证,投入精力很大,效果却不尽人意。

今年以来,昌邑市围子街道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村居)治理的新路子,推动听证关口前移,在社区(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中组织推行事前公开听证,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的发生,并将听证与人民调解组织相结合,提升了社区矛盾化解预防和依法办事能力,增强了村民(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有力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三类问题”,厘清听证事项。根据事件类型和化解难度,把需要听证的事项划分为三类,因案施策,灵活运用。一是聚焦村内矛盾纠纷,对邻里家庭纠纷、土地边界纠纷、生产经营纠纷等处于萌芽状态的小矛盾,由村干部、老党员、老退休教师、老模范、群众代表等通过简化程序的“小听证”进行调解,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防止小矛盾拖成大问题。二是聚焦社区、村庄中心工作,对落实上级政策、项目引进、道路整修、旧村改造、财务管理、土地调整租赁征占等涉及面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村级重大事务,由社区负责,街道党工委把关参与,广泛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利益方的意见建议,切实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从源头上杜绝因决策失误导致矛盾激化,引发不稳定的问题。三是聚焦复杂疑难问题,对重大不稳定隐患、涉及多方的重大矛盾纠纷等,由街道、社区两级联合主动出击,组织本村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部分村民代表、街道分管领导、社区干部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法律工作者参与,广泛进行研究论证。每类问题都坚持既查清事实、明晰责任,又消除隐患、定纷止争,努力在最早的环节,最低的层级,用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问题,达到综合效应最佳效果。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
 

(二)抓实“四个步骤”,周密组织实施。一是听证筹备。听证会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筹备,设主持人、当事人、听证员、记录员,吸收部分群众作为旁听人员参与。建立了主持人库、听证事项库、听证员库3个“要素管理库”,主持人由街道科级干部或社区书记担任,听证员从“两代表一委员”、站所负责人、律师及各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群体中选择确定,记录员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坚持“一事一方案”,根据每月月初确定的听证事项,制定详细听证方案,列明听证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案由、初步调查结论,从“要素管理库”中选择确定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等,并提前下好通知。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案情,找准矛盾纠纷根源,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保障听证会顺利召开。二是现场听证。听证会借鉴法庭设置陈述、举证、质证、辩论、调解(涉及双方利益适用)、形成听证结论或签订调解协议书六个环节。三是跟踪回访。听证主持人负责督促当事各方按照规定的方式、期限履行有关义务。变被动“等访”为主动“下访”。四是资料存档。听证全程采取书面文字记录与视频录像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到会签到、会议发言、听证结论等都由全体人员签名确认。听证会结束后,及时整理听证资料,形成听证卷宗,做到档案文书、影像资料齐全,经审查合格后,一案一卷,归卷入档。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