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PC版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2)

2017-09-12 10:29中国法务网浏览:

 

决策事前听证  下好隐患化解“先手棋”

 

(三)做好“五个结合”,形成工作合力。一是与“党群服务网格化”相结合。深化党群服务体系建设,统筹人力、物力、财力“三个下沉”,今年新建3800平方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将原来1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细化为19个、设127个村级党群服务站,实现了党群服务中心(站)网格全覆盖。二是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按照昌邑市“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配齐配强网格员队伍,建立纵到底、横到边、无缝隙、全覆盖的工作服务体系。目前,街道共配备网格员136名,其中村级127名、居民小区9名。三是与“一村一法律顾问”相结合。充分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员等法律专业知识丰富、受群众信任的优势,建立社区法律服务诊所,为村(社区)治理提供法律意见,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开展法治宣传,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同时,法律顾问及时收集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信息,对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或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及时向街道和司法行政部门报告,为掌握社会矛盾动态提供参考,为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提出法律意见,为顺利开展好事前听证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四是与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相结合。把“事前听证”作为人民调解的重要手段,与“警民联调”、“律师参与”等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化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群众信任、效果良好的基层综治新路子,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搭建视频实时接访平台。五是与视频交流平台建设相结合。将视频系统与听证工作有机融合。通过街道、社区视频连接,为社区听证提供政策解答和远程指导。同时,利用每周一视频会议,街道将上级政策、工作部署、惠民措施等传达到各社区和村,让政务公开,使群众明白;群众到社区反映问题,可通过视频系统与街道相关业务部门实现实时对接,由部门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答疑解惑,让群众少费工夫、少跑冤路。

二、取得成效

(一)变“事后解决”为“事前预防”,从源头上消减了信访问题。把事前听证作为村级重大决策实施的前置条件,积极推行“群众提案”,实现村级决策由“干部当家”向“群众做主”转变、由“指挥群众干”向“围绕群众意愿干”转变、由“自主决议”向“社区听证”转变,既帮助群众找到理性有序表达意愿的通道,又提高了重大事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群众从解决身边具体难题入手,逐步扩展到关心社区、关心村务,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了信访问题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发生。同时,事前听证给有诉求的群众提供了“有处说理、放心说理”的平台,当事双方“当面鼓、对面锣”,及时解决矛盾纠纷,起到了小矛盾化解在萌芽、重大信访化解在社区的效果。今年4月以来,街道共召开听证会95次,决定村级重大事项62件,化解信访不稳定因素33起。截至7月,127个村没有因村级事务决策发生一起信访问题,来市到潍去省访同比分别下降63%、66%、62.5%,在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节会期间和敏感时间节点实现了“五个不发生”、进京“零”非访。

(二)变“被动处理”为“主动协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市《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协商共治,实现社区、村级事务民提、民定、民办。事前听证抓住了村级事务民主管理的“牛鼻子”,村民成为村级事务的决策者、村级管理的监督者、村级工作的宣传者,参与村务管理的主观意愿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实践,打消了主观上的疑虑和猜测,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同时,通过参与决策,群众对社区、村委为民办事、为民解难,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做法更加了解,对社区、村委的信任和拥护更加坚定,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从根本上促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