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然知识渊博绝非“五谷不分”(3)
那时候,最重要的政务就是制定和推行历法,所以首先把掌管整个历法的官叫做凤鸟氏,以下各官,或以其在具体制定和推行历法中的职掌,用与这职掌习性相近的鸟儿的名字命名,比如燕子,每年春分来,秋分去,因为燕子黑色,所以就把负责春分秋分的官叫做玄鸟氏;伯赵鸟夏至开始鸣叫,冬至停止,就把负责夏至和冬至的官叫做伯赵氏;青鸟立春那天开叫,立夏那天停止,就把负责立春和立夏的官叫做青鸟氏;丹鸟立秋来,立冬去,就把负责立秋立冬的官叫做丹鸟氏。或以其工作性质,用性格与这性质类似的鸟儿的名字命名,比如鹁鸪,每当即将下雨之前,就急切地鸣叫,仿佛在提醒人们注意防雨,鹁鸪又叫祝鸠,所以就把负责教化民众的司徒官叫做祝鸠氏;鹫又叫鴡鸠,凶猛威严,犹如大将一般孔武有力,所以就把负责军事的司马官叫做鴡鸠氏;布谷鸟又叫鸤鸠,在谷雨节后就不停地鸣叫,催促人们抓紧干活,勿误良机,所以就把负责工程建设的司空官叫做鸤鸠氏……
郯子的回答知识性极强,而且书本上没有,鲁国也没人这样讲过。好学的孔子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见于郯子而学之”。孔子从郯子那里,不仅了解到了久已失传的古朴的官制和施政机制,也知道了许多鸟名和鸟的习性,更感悟到远古时期人与生物之间相处得多么和谐。看到鸟飞,听到鸟鸣,官员就清楚了自己的职责,百姓就知道当前该干什么,人鸟合一,天人合一,可真让人神往。
孔子51岁那年,深感自己为救世求索多年,仍旧没有悟道,特意赶到沛地,向正在那里讲学的老子求教。孔子对老子谈了自己的困惑后,老子用道家的理论对孔子进行了一番开导。其中有一段话异常著名:“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鱼是靠水生存的,如果泉水干了,把鱼儿们晾在陆地上,撇在车辙里,只能靠相互间嘘气吐沫苟延残喘,虽然亲切悲壮,感人至深,却不如让它们畅游于江湖之中,彼此几乎忘记,却都活得潇洒自在。老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一个深邃的道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爱固然重要,但利于万物和谐相处的大环境尤其重要,创造水量充沛的“江湖”,给“鱼儿”以理想的生存环境,才是生态文明追求的终极目的,濡沫涸辙,只能救一时之急难,不能正乾坤之既倒。
老子的话,使孔子深受启示。通过普及《诗经》而普及生物知识,让更多的人感悟生物多样之美,自觉地亲和生物,亲和自然,盈天地之间,尽是“鱼儿”们欲得之“水”,正是孔子悟道后高瞻远瞩,推进生态文明的气象宏大之举。
学于民间
认得不少特异物种
有位高官问子贡:孔老夫子怎么这么多才多艺呀?子贡答道:是天生的。孔子听说后,不同意子贡的回答,认为自己的才艺是因祸得福,“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因为少年时身份低贱,为环境和生计所迫,所以多学了些达官贵人子弟不屑学习的才艺。
孔子的父亲虽属低级贵族,但孔子于三岁丧父之后,即随母亲离开孔家,生活于贫民之中。贫民小儿,哪天不和鸟兽草木鱼虫厮混?孔子天赋又高,打幼年起,就认识不少植物和动物。20岁左右,孔子又在鲁国大贵族季氏家当了几年小吏,最初管理粮仓,出纳均衡;继而管理畜牧,牲畜繁殖很快;最后又负责工程营建。管粮仓,自然要熟悉五谷;搞畜牧,自然要熟悉牲畜;抓工程,自然要熟悉木材。孔子天性好学深思,职务之便又天赐良机,孔子干中学,学中干,多识促多能,多能促多识,几年下来,生物知识日益广博而扎实,已非他人所能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