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说法
PC版

变了味的"亲清"政商关系滋生:送钱"亲",不送"清"(2)

2021-05-13 15:04半月谈浏览:

  态度友好可“亲”,办事含糊不“清”
  在工作中,也有一些干部确实不贪不沾,表面态度也很好,但就是工作不担当、办事不利索。从“勾肩搭背”变成了“背对着背”,一些企业主有苦难言。
  一项针对某地惠企政策知晓度的调查显示,当地超过三成的企业对当前惠企政策很少或根本不了解。去年2月,南方某区决定设立转贷基金以解决企业融资难,时隔一年仍未投入运营。一位企业家说,企业可以等干部,但市场不会等企业。同样是优惠政策,营商环境好的地方,干部会主动把政策告诉企业;营商环境不好的地区,这些政策却可能被束之高阁。
  采访中,中部地区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负责人向半月谈记者讲述了一桩“正常工作”变“特事特办”的奇葩遭遇:在办理不动产登记时,工作人员每次看起来都很热情,就是进度慢,让企业总觉得有“其他工作”没做到位。私下里托关系想请他吃饭喝茶,给人感觉是“油盐不进”,只说“会办好、不用请”,但效率就是上不来。最后是通过上级领导打招呼才办好,变成特事特办,令人费解。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脸好看、事难办,背后既有作风不实的问题,也有担当不足的问题。两年前,南方一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与当地供销社一家全资子公司合作,为加快发展,希望获得供销社融资担保支持。“前来考察的领导当场都对项目予以肯定,也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散了会就没下文。后来企业再去找,总得不到答复,项目搁浅至今。”这位企业负责人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表面态度好,实际办事难,责任人受到惩罚较少,对营商环境影响却很大。治理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好差评”、圆桌会等机制畅通企业监督反馈渠道,完善民营企业权益维护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容错机制,免除干部解决问题的后顾之忧。(记者: 李兴文 余贤红 姚子云)(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