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警惕共享充电宝信息安全“陷阱”(3)

2021-01-05 12:45法治日报浏览:

  如果消费者的隐私已经被泄露,怎么办?
  对此,吴启均提到,如果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遭遇隐私泄露,首先应该厘清可能的泄露途径,如确定是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泄露的个人信息,那么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固定证据,如手机使用痕迹、可能存在的“木马”等程序、已经泄露的个人隐私信息以及泄露平台。然后立即通知相关平台要求对个人信息予以删除,以降低对个人的不利影响。若因隐私泄露对个人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可以要求侵权人予以赔偿。最后,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若侵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也可向公安机关检举控告。
  韩英伟提出,如果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遇到隐私泄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维权:向互联网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以减少或挽回损失;向侵犯隐私的违法充电宝公司进行索赔;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
  “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如果没有意识到相关安全问题,那往往在使用某些共享充电宝时很难发现其隐私数据被窃取,一方面因为“木马”程序都比较隐蔽,另一方面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网络安全技术相关知识,一旦其隐私被泄露,除非遭遇敲诈勒索等,否则很难主动发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刘德良说。
  因此,刘德良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对提供共享充电宝的企业进行不定时安全检测,如果发现问题,则立即追究责任。(记者 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 杨杰)(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