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警惕共享充电宝信息安全“陷阱”(2)

2021-01-05 12:45法治日报浏览:

  企业自律确保合规
  行业规范适时出台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障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一直是各行各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据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介绍,一些黑色产业利用“木马”等恶意程序,控制用户的终端设备窃取数据,包括手机里面的一些数据信息,之后通过贩卖数据获取非法利益,或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韩英伟提出,目前还存在监管部门监管滞后、部分参与者和使用者个人素质待提高、国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准入门槛、准入机制缺失等问题。
  最近,共享充电宝行业暴露出来的隐私泄露风险再次将上述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韩英伟建议,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要确保产品合规、安全,始终严格遵守《隐私政策》条款等,杜绝非法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发生,设立可疑充电宝检举部门,并设线下检举点,对被检举的充电宝进行检测。在企业内部培养用户隐私绝对至上的企业文化,同时成立监管合规部门,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同时,政府应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对商家的监管和引导,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加强对隐私保护的普及和推广等。
  吴启均则认为,从技术保护层面来讲,共享充电宝企业可以采取更多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来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如制定共享充电宝检测和维护机制,对可能已被拆封/改装或植入恶意程序的共享充电宝及时进行回收并维护等。从企业合规经营层面来讲,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应建立个人信息泄露救济预案机制。若发现保管的用户个人信息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泄露、毁损、丢失的,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立即向准予企业许可或者备案的电信管理机构报告,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吴启均建议,首先,建立共享充电宝行业标准,对共享充电宝设置特定的行业规范。例如,设置共享充电宝应当不具有数据传输功能等。其次,共享充电宝行业可以建立相应的行业运行规范。例如,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机制,通过用户协议或隐私保护政策等明示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查询、更正信息的渠道以及拒绝提供信息的后果等,在明确取得用户授权后在其授权范围内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采集和使用。
  吴启均还建议,政府可以设立企业运营的最基本条件,包括实名制注册使用、服务合同内容、使用费用和押金监管、鼓励为使用者购买责任保险并在事故中先行赔付、明确运营维护内容和从业人员准入要求、对使用者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和处理、投诉处理、使用者隐私保护等内容。另外,可以协调政府部门加大对充电宝使用违法违规的执法力度,推动将违规使用,故意损毁、破坏和私自改装等行为纳入信用体系,促进充电宝良好使用“软”环境的建设。
  用户增强防范意识
  如遇侵权及时止损
  面对部分共享充电宝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消费者该如何辨别和防范?
  韩英伟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注意商家的虚假标识,不要使用可疑或假冒伪劣产品;第二,查看充电宝的安全标志;第三,使用共享充电宝时,当出现“是否信任此电脑”的弹窗,或出现要求信任等提示时,需要提高警惕。先点击“否”或“拒绝”等,并归还可疑充电宝。
  吴启均也建议: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前,须仔细阅读用户协议及隐私保护政策,尤其应注意相应责任划分约定及个人信息收集和共享条款,以免后续产生争议。若用户对相应企业的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条款约定存有异议,则需谨慎对个人信息作出授权或使用相关产品。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