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配件欺诈、合同圈套 汽修行业各种猫腻让爱车越修越伤(4)

2020-11-13 15:07北京青年报浏览:
       汽修行业各种猫腻让爱车越修越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汽车时代,汽车产销量连续11年蝉联全球第一,民用汽车保有量超过2.6亿辆。汽车修理行业也日渐繁荣,汽修工厂、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增加,随之而来的欺诈、宰客等不诚信经营问题也时有发生。2019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与汽车及零部件相关的投诉高居商品类投诉榜第一名,总量达到34335件。
       大多数车主对汽车维修行业了解不够深入,一旦将车送进不诚信经营或维修技术不过关的修理店,不仅车辆原本的问题可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甚至还会“越修越伤”,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
       北京顺义法院经过对相关案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汽车维修类纠纷主要集中在合同陷阱、机构无资质、配件欺诈“潜规则”和价格不 透明等方面。以案释法揭开汽修行业的各种猫腻,同时针对消费者维权困境支招。
       案例一
       汽修厂“偷梁换柱”未用原厂配件构成欺诈
        在汽车修理过程中,一些定点服务站或修理店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在维修过程中会“偷梁换柱”,采购比原厂更低价的产品。但是由于消费者收到的维修清单上面往往只有编码,没有具体文字说明,很少会刻意去查证。而且消费者无法时刻监督维修过程,汽车修理完毕之后,大多数消费者无法辨别是否使用了原厂配件。
       董女士的一辆轻型载货汽车因发生交通事故送至某汽修厂,该汽修厂为该汽车品牌的定点服务站,涉诉车辆维修时未使用原产配件,汽修厂称送修人未明确提出使用原厂配件,但告知尽量节省花费。董女士称车辆有保险,送修时要求使用原厂配件。
       法院经审理认为,该汽修厂作为该汽车品牌的定点服务站,未提交证据证明董女士将车辆送修时明确要求不使用原厂配件,未证明其在进行维修时已将不使用原厂配件告知董女士。不能根据价格不同,推断出董女士在结账提车时已明确知晓涉诉车辆所更换配件并非原厂生产,一般消费者亦难以分辨,故应认定该汽修公司构成欺诈。法院最终支持了董女士要求退款并加倍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
       法官揭秘
       配件欺诈多,宰客没商量
       顺义法院民二庭庭长牛佳雯表示,由于汽车零部件数量多且品类杂,普通消费者无法清楚分辨,这就为承修方提供了欺诈的机会,车辆维修保养项目不断增加,维修质量反而下降,故障无法及时排除和有效解决,经常出现二次或多次返修状况。
       她介绍,在维修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配件“欺诈”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小题大做,过度维修。一些承修方秉承着“没病小医,小病大医”的潜规则,不论零件的故障大小,配件只换不修,以此赚取高额利润。另外,承修方“看车下菜碟”的现象也时常发生,部分豪车的维修和保养,甚至会出现天价维修单。
       二是捆绑消费,强制服务。有的承修方会诱导消费者订制套餐,通过捆绑消费让其支付更多的维修费,甚至明确表示“换副厂件,恕不保修”,要求消费者选择价格更高的原厂件,或强制要求消费者定期去店里保养,否则不予三包。
       三是以次充好,偷梁换柱。一些承修方会将客户修换的旧零件稍加修复后换给下一个客户,以旧充新、以国产配件充当进口配件、以副厂配件充当正厂配件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三无”副厂产品未经检验就出厂,缺乏合格证书,至于保修期等内容则由买卖双方私下商定,有的甚至没有保修期。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