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手工艺传承遭遇野生动物保护,该如何寻求平衡点?(3)
2020-10-28 13:36正义网浏览:次
孙艳玲认为,没有哪一个文化的传承值得以一个物种的灭绝为代价。技艺的创新、材料的替代才是对传统工艺的最好传承。非遗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高超繁复的制作工艺和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并不在于用材。她举例说,正如,对于点翠这一传统非遗工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点”这一技艺上,而非寻求翠鸟的羽毛。记者也了解到,如今,随着材料技术和加工工艺的发展,也有不少点翠手工艺者用染色鹅毛、孔雀羽毛或蓝色缎面丝带、特殊纤维等材料制作出精致的点翠首饰。
“一是非遗传承要与时俱进,运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再创造’,减少或者避免对野生动物的侵害;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引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互惠利用’,让非遗传承和野生动物保护在时代变迁中和谐共存。”刘家璞认为,在自然和历史变迁的互动中、在适应当代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传统工艺与时俱进,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何让非遗项目传承和野生动物保护在时代变迁中和谐共存,需要非遗传承人和全社会共同来思考。“要带着社会责任感去传承和发展非遗传统文化。”齐玫表示,国家要对非遗传承给予一定的扶持,手工艺者要有创新意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孙艳玲也提出,“更好的法治环境下才会有更好的传承环境,手工艺人们应该知法、守法、依法,在我国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她认为法律的健全和细化会给手工艺者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为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动物保护文明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形成了全民共识,非遗手工艺也是一种文明,需要在更高层次将二者协调发展。”汤维建表示,既不能让珍贵的野生动物面临濒危灭绝的危险,也不能让非遗手工艺项目本身成为“濒危”,要走出一条生态健康的传承发展之路。(制图:赵一诺)(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