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限塑令能否管住“白色污染”(2)
2020-09-28 12:56 法治日报浏览:次
《法治日报》记者问及商家现在在打包时相较以前是否更多采用环保制品,他表示送外卖拿到最多的还是塑料袋、塑料盒包装的食物、饮品,只有个别店铺会使用纸质袋子。“说到底还是为了赚钱,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大家怎么会不愿意用环保袋子呢。关键是使用环保制品多出来的价钱最后还是要顾客来出,顾客更不愿意了,同样的东西大家都愿意选价格低的。”
为了解外卖行业的塑料制品使用情况,《法治日报》记者分别在北京、河南以及山东等地的多家外卖平台上多次购买了不同店家的商品,发现每户商家或多或少都使用了塑料制品,包括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勺等。在多笔订单中,餐饮类依然是塑料制品使用较多的行业,绝大多数食品类外卖均采用“包装盒+塑料袋”的打包形式,其中,不止一户商家在点单环节规定必须将打包盒加入购物车,否则无法下单。此外,在《法治日报》购买的炸鸡外卖中,尽管使用了用纸质打包盒代替塑料打包盒,但依然使用塑料袋进行外包,且店家随单赠送了4个一次性塑料手套,塑料制品依然是其打包过程中的必需品。
农贸市场非环保袋味重
超市生鲜袋子利用率高
9月9日,在河南省某地级市一家农贸市场的生鲜区,一家贩卖鲜鱼的店铺,店老板一边为顾客介绍不同品类的鱼,一边熟练地为结账了的顾客打包,那是一个约30厘米长20厘米高的黑色塑料袋,袋子上没有任何文字、数字,装进去的鱼约10斤重。据老板介绍,开店以来一直都是用这种袋子打包,关键是能承重,别的都不重要。
在离这家鱼店约5米远的一家售卖鸡肉的店内,《法治日报》记者看到了同样的袋子,黑色塑料袋的旁边还挂了一串规格相同的红袋子。《法治日报》记者在该店内购买了一公斤鸡脯肉,打包时,店主拿出了相比黑色袋子、红色袋子小一号的白色塑料袋,袋子上依旧没有任何标识。凑近一闻,有一股未消尽的化工原料味道扑来,颇为刺鼻。当《法治日报》记者质疑袋子安全性的时候,店老板称袋子是刚拿回来的,散散味道就好了。“买回去的肉大家都会清洗的,也不会直接就吃了。高温蒸、煮、炒都是能杀毒杀菌的,尽管放心好了。”鸡肉店老板说。
在农贸市场的各类肉店、生鲜店、蔬菜店、卤肉店,《法治日报》记者都见到了这类无标识的塑料袋,只是规格大小略有不同。有贩卖海鲜的店老板表示,市场内几乎所有的袋子都是同一家订购的,而经《法治日报》记者进一步核实,这一厂家是不生产环保类塑料制品的。当《法治日报》记者问及有无其他替代产品时,海鲜店老板坦言:“农贸市场大都是卖肉、卖海鲜的,用什么袋子并不影响食用,毕竟拿回去都是要加工的。而且我们都习惯跟这家厂子打交道了,大家都熟悉价格,没有换的必要。”
在北京和山东省某地级市的农贸市场,《法治日报》记者看到无论是在蔬菜摊还是生鲜类摊位,几乎所有摊贩身旁都放着大量塑料袋,在市民买菜时免费提供。一商贩表示:“来买菜的人又不带塑料袋,你没有塑料袋,人家怎么拿?”同时,另一位生鲜类商贩表示:“我们也知道用塑料袋不好,但是没办法,你不用塑料袋也没有能用的,纸袋子成本高就算了,像这种海鲜类的东西装进去,不用半小时,袋子就全湿了。”
这样的说法也得了受访民众的认可。
采访中,《法治日报》记者随机询问了多地数十位买菜的市民。市民们表示,由于农贸市场的蔬菜等常带有泥或水,如果自带帆布袋或菜篮容易弄脏,因此便直接使用商贩提供的塑料袋,并有多位市民提到,这些塑料袋带回家后,大多也会用于装垃圾等,并不会直接丢掉。
与农贸市场相比,大型超市的塑料制品情况则相对较好,除超市蔬菜水果、散装食品等区域外,绝大多数超市均不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法治日报》记者在多地的大型超市生鲜、肉类、蔬菜水果区均看到包装的袋子上印有“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废弃后建议回收再利用”的蓝色字样,蓝字旁印有生产许可的标识图案,图案右侧写着食品用塑料包装袋,并标注材质是聚乙烯。对此,超市生鲜区负责人表示:“不仅在塑料制品上要尽可能使用环保的材料,顾客们多次使用塑料袋也是一种环保。”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