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新限塑令能否管住“白色污染”(5)

2020-09-28 12:56 法治日报浏览:
  多地禁止或限制使用塑料制品强调回收处置推广替代品 记者调查
  新限塑令能否管住“白色污染”
  ● 早在2007年,我国就展开了大规模的针对塑料袋的整治,但10多年过去了,非环保型塑料袋仍然随处可见,甚至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 “限塑令”难落实还有一个原因是执行难,需要相应的执法支持。如果没有严格的执法,对一些违规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商家则缺乏震慑力,并且有偿使用塑料袋只是给商家增加了收入
  ● 推进“限塑令”实施需要强化多方主体的法律责任。从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着手,不仅要强化法律上的约束,还要增强生态伦理教育。多方发力,才能使法律条文上的宏大目标真正落地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多地相继推出新版“限塑令”,全国各地掀起一股新的“限塑风”。
  其实,早在2007年,我国就展开了大规模的针对塑料袋的整治,但10多年过去了,非环保型塑料袋仍然随处可见,甚至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此次新固废法明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整治范围更是扩大到了一次性塑料制品,除了禁止、限制使用塑料制品,还强调了回收处置、推广替代品等。那么,新“限塑令”推行以后各地的具体实施情况究竟如何?9月8日至11日,《法治日报》记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
  替代产品价格高出许多
  外卖多用一次性塑料袋
  9月8日一大早,在河南省某地级市一家早餐店内,一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某外卖平台工作人员急匆匆冲进店里,取走了顾客的餐食。《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打包流食胡辣汤、豆浆的包装为塑料透明盒子,油条、油饼、火烧等食物则使用了白色塑料袋进行包装。在塑料碗、塑料袋上并无任何环保标志。《法治日报》记者按照袋子上提供的电话打过去,询问是否能购买环保型塑料袋时,电话那头的厂商表示:“环保型的成本高,售出价格肯定也比普通袋子要高,如果想要是可以预定的,不要环保的现在就有货。”
  《法治日报》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几家提供外卖的早餐店,发现无一例外。其中一家早餐店的员工表示:“不管是否环保,反正都是打包用的,特别是沾了油的袋子,大家也不会反复使用。而且环保型的袋子价格高,老板肯定是怎么节省成本怎么来。”
  中午正是烈日当头,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马路上不时有穿着橘色、蓝色工作服的外卖骑手穿过。在北京一家寿司店的门口,骑手在焦急地等待老板打包食物。与从前许多外卖店使用一次性透明塑料盒不同,这家店用的是纸质盒子打包,装订盒子的也再不是订书钉而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橡皮筋。对此,这家店的王姓老板表示,该店开业八年了,以前打包都是用塑料盒子,去年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店里就开始使用纸质打包盒了。
  “这类纸质打包盒的成本相比过去翻了不止一倍,但是大家都在提倡环保,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限塑我觉得是很必要的,我们以前装封都是用订书钉,但是订书钉也是一次性的,用在书本上我觉得是物尽其用,用在外卖盒上真是有点浪费,所以也换成了可以反复使用的橡皮筋。限塑不能只靠政策推动,我觉得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小人物也是可以作出大贡献的。”上述这位王姓老板补充道。
  北京另一家老牌快餐店同样是使用纸质盒子、橡皮筋的搭配,店内工作人员表示这家店从2010年起就开始用纸质盒子打包了。
  不过,《法治日报》记者又走访了北京几家小吃店、熟食店、面食店、水果店、便利店,发现这些店铺打包所用的仍是生活中常见的非环保型塑料袋、塑料盒里面还附有塑料盒、塑料叉。对此,几家店铺老板的统一回应都是“成本高”。在众多外卖食物中,《法治日报》记者发现使用外卖盒最多的就是火锅外卖,一位裴姓外卖员透露,“火锅外卖,一个菜一个盒子,汤底、小料这些加起来,点一顿火锅基本要用掉三四十个盒子,这还不包括塑料袋呢”。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