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新型网络暴力有组织、有策划,形成一门黑产生意(3)

2020-07-21 13:56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浏览:

  与此同时,施暴者会包装美化其目的,如反对资本、寻求创作自由等,将网络暴力“崇高化”,进而把毫无社会经验的青少年绑上网络暴力的战车,凭借毫无权威性可言的截图,歪曲事实、虚构罪名、污名化特定群体,兴风作浪进而达到其目的。
  3、打击为黑而黑,网暴亟待精准治理
  拥有2万粉丝的博主惊讶地发现,去年11月他开通了微博上的创作者广告收益共享计划后,将近半年时间一共收入七八百元,其中一半来自一场网络骂战。“我的经验是骂得越狠、吵得越凶、流量越大,因为广告共享计划是按照互动量、阅读量两个维度加权计算的结果。”导演毕志飞曾经晒过自己的争议微博收益截图,几条微博获得2亿阅读量,收入3万元人民币。
  有关专家认为,一些平台“流量为王”的利益机制很大程度上让网络暴力进一步肆虐。孙佳山认为,互联网的流量逻辑使得“互黑互撕”成为平台喜闻乐见的现象,以致平台漠视甚至纵容“网暴”群体的所作所为。
  而有的利益方不仅乐见网暴发生,甚至亲自推波助澜,通过大数据推送、设置引战话题、限流谣言澄清等手段掩盖真相,进而挑拨不同群体不断参战、相互施暴。
  客观来看,网络暴力日渐泛滥,网络平台难辞其咎。不过,平台确实背不动网暴所有的“锅”。法律专家表示,到底哪些不当互联网行为属于网络暴力,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界定。这一方面让网暴者有恃无恐,另一方面也助长了网络不良风气,形成集体无意识。
  网暴屡禁不止,且新变种不断,凸显法治建设跟上互联网发展的紧迫性。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明宇集团董事长张建明提交了《关于加强网络暴力防控和惩治,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的提案,他认为平台方、监管部门除了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监控,还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给出具体的惩治依据和条例,并向受害群体提供清晰明确的维权路径。
  此外,近年来舆情处置“按闹分配”倾向也在加剧网暴。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主管部门常常畏惧舆情出现,遇事不是调查事实,据实处置,而是谁闹得凶就按谁的诉求迅速“灭火”“减压”。
  这种心理和机制上的“软肋”已被利益群体所广泛利用,动辄调动网络水军和自媒体联动,制造虚假舆情,倒逼主管部门出手压制,施暴者实际上是借相关政府部门之手得到参与治理的权力并获益,而被网暴者则成为各方利益压迫下的受害者。
  有关人士建议,“按闹分配”与构建法治社会的现代治理原则南辕北辙,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低效治理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闹访”和“舆情”都从线下转到线上,这要求相关部门在面对网络暴力时要敢担当、不缺位、不畏难,要及时发声,公开调查结果,精确治理,而不能“一约了之”。(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