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新型网络暴力有组织、有策划,形成一门黑产生意(2)

2020-07-21 13:56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浏览:

  此外,提前给“被黑者”预设创建谐音或带有侮辱义的“词条”或“话题”的行为亦呈蔓延趋势。如“爱紫病”“乳现癌”等类似污蔑性词汇会被集中大量转发跟进……
  ——私信轰炸。由于在公开平台发布辱骂或中伤言论可能被取缔账号乃至招致其他网民围攻,一些网暴者会通过私信形式谩骂、骚扰他人。
  据一位B站UP主介绍,他曾公开称赞某影视作品并发表个人意见,随后就收到大量带有辱骂、侮辱内容的私信。“他们通过关联账号找到我的微博账号,并通过技术手段搜寻到我上网的IP地址,警告我如果再做点评,就将‘加大力度’骚扰我。”该UP主说,网络暴力已经持续了数月,导致其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2、有组织、有策划,网暴形成产业链
  过去的网络暴力大多事发偶然,多数集中于社会领域。但近年来,网络暴力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业竞争领域,呈现出了有组织、有策划、有产业链条的倾向。
  ——利益化,网暴成为不公平竞争新手段。
  小到饭圈内斗、网红互殴,大到网站之间互黑下架,大企业恶性竞争,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竞争中,“黑公关”被经常提及。这种擅长操纵舆论、绑架民意的职业化黑手,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制造假舆情,绑架真民意,达到抹黑竞争对手、抹黑名人及特定群体的目的,以替雇佣者占据竞争优势,实现商业获利。
  一位品牌公关介绍,在社交媒体时代,不少网络暴力事件看似偶发,其实背后都有人为操纵。类似小红书和LOFTER下架整顿,疑似在一些特殊敏感时间节点,被对手恶性灌入大量违规信息。
  ——职业化,“心病”做引,定向引爆“跟风黑”。
  由于网络暴力作为谋求个体利益的手段收效日益显著,越来越多人利用其便利性开始左右网络舆情,误导民意。业内专家分析,频发的“跟风黑”背后,有组织的职业团队是幕后真凶。例如,利用高考等特殊时间节点,刻意指责某些被选定的“被黑者”学历或工作履历问题,逼迫其通过信息泄露进行自证,如泄露就可组织大规模人肉,如选择保全个人信息则会被指责刻意造假。
  此外,多起亚文化圈的内斗背后,也都不乏深谙传播学规律的专业人士身影。这些“职黑团队”利用小众文化圈的“心病”做引子,提前数月“测敏”埋线、左右“下套”、布局“挖坑”,舆情多重走向全在其预案掌控中。在恶意策划煽动下,圈层内的“小火星”会发酵、点燃、引爆至圈外,最初的小争议、小谣言也能轻易被激化为网暴大事件。
  ——组织化,分工明确效率高。 
  一些有影响力的大V通过QQ群、豆瓣小组、百度贴吧、微博社区、微信群、知乎圈子、B站动态等将粉丝聚集起来,抛出挑唆性语言乃至仇恨言论,更使网暴得以迅速发酵。粉丝群或水军的存在让大V有能力通过后台动员鼓动普通信徒做急先锋,而策划者则会提前制作各种煽动性和冲击性极强的文案进行分发。
  “围绕一个或者数个目的,结成看似松散,实则分工明确、很有效率的网暴群体。这样有组织的网暴,影响力、辐射范围大大强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说。
  ——连坐化,污名从个人上升至群体。
  过去的网暴往往针对个体,但近期半月谈记者发现,通过“扒坟”“披皮”和刻意上纲上线等手段,新型网暴有扫射泛化制造群体对立的趋势,个体的言行会被无限度连坐上升,教师、记者、医护、警察等群体纷纷成为受害者。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