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黑名单制度清理违法洼地(2)
2020-02-27 11:08 法制日报浏览:次
战“疫”之下,电商平台也纷纷出手了。
主动协助各地执法机关严查源头,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口罩的不法分子。截至2月5日,阿里已协助全国14个省份30个地市公安机关,侦办制售假冒伪劣口罩等违法案件1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5名。迄今,拼多多则已累计协助全国16个地市公安机关,从源头打击口罩类商品的假冒伪劣问题。
加强平台自身治理。从1月中旬起,阿里对口罩等类目商品加强资质审查,利用算法技术和长期积累的打假经验,对不实宣传、滥发商品、疑似假冒伪劣等行为均从重从严从快处理,从限流、屏蔽、下架相关商品,到直接永久关闭问题店铺,淘宝也在阶段性同步公示违规处罚名单。截至2月5日,阿里已拦截、删除57万条可疑口罩链接,15家店铺因严重违规被永久清退,其中5家被移送执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此外,阿里还针对销售假冒伪劣口罩的违规商家发出“追击令”,对销售假冒伪劣口罩的违规商家发起民事诉讼,10家因销售假冒伪劣口罩而被永久关店的商户是其追击对象。
根据拼多多披露的数据,截至2月20日20时,拼多多已前置拦截异常涨价口罩类商品75977次、下架5276件商品;前置拦截疑似假劣口罩类商品30566次、下架495439件商品;处罚涉及虚假宣传和蹭关键词店铺超过6000家,关闭、清退40家店铺,并将相关线索同步给政府执法部门。
此外,自1月23日至2月20日20时,因涉嫌临时调价、虚假发货和商品质量等问题,拼多多已在商品的上架前后累计拦截及下架了500715件商品。
京东发布了口罩不涨价的公告,并且成立了专项小组,通过系统和人工的方式对京东的第三方售卖商进行监控。一旦发现价格异常,京东官方小组就会进行相应的操作。京东按照平台规则,于1月28日、1月30日和2月2日,对处罚的违规商家进行公示,并清退了严重违规的7家商家,且永不与其合作。
哄抬价格、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防疫用品的不法分子,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借助平台技术信息优势 政府联合企业形成共治
虽然通过公权力机关的严厉打击,加之来自于电商平台的监控治理,疫情期间因哄抬价格、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防疫用品等严重违法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但随着复工复产季的到来,口罩类涉疫物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打击相关违法行为依旧不能松懈。
政府与平台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形成合力,让不法行为无处遁形,这样一种新的治理思路与模式浮出水面。
为进一步加强跨平台合作,促进社会共治,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阿里、拼多多、京东、微店、苏宁易购5家全国知名电商平台企业,共同发起建立涉疫跨平台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共享、共用疫情期间因哄抬价格、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防疫用品等严重违法行为被平台清退的商户信息,联合防范不法商户跨平台从事违法经营活动,做到“一处清退、处处关店”。
政府部门为何要联合电商平台?电商平台又为何要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之下联合起来?从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发声中可以读出一个关键词——信息。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透露,涉疫跨平台联防联控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大协调力度,建立平台之间的“信息中转站”,支持平台共享交换被清退商户主体信息。各平台企业积极响应市场监管部门动议,累计提供有关信息70条,汇总形成可动态更新的涉疫被清退商户“黑名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提到,数字时代治理疫情,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挥平台在信息和机制上的治理优势,与政府监管形成合力,在制假活动隐匿程度高、打击成本大、危害性明显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通过平台协作、数据共享来实现有效的识别,增强打击力度。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