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黑名单制度清理违法洼地(4)
2020-02-27 11:08 法制日报浏览:次
原标题:建立涉疫跨平台联防联控机制政企协同多元共治模式见成效专家建议
建立黑名单制度清理违法洼地
● 如果遭遇违法洼地,当一个平台严格执法,对制售假货的商家封号了,这个商家又快速转移到其他平台,继续从事违法违规活动,那么对于涉疫假冒伪劣产品的治理就会非常不利
● 数字时代,治理疫情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挥平台在信息和机制上的治理优势,与政府监管形成合力。在制假活动隐匿程度高、打击成本大、危害性明显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通过平台协作、数据共享来实现有效识别,增强打击力度
● 政企协同、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不仅适用于涉疫产品的治理,同样适用于未来的假货及其他违法违规产品销售的治理。专家建议推动各大平台信息共享,建立市场监管整体黑名单制度,提升中国电商平台的合法经营能力
由政府部门牵头开展的跨平台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于2月20日在北京宣告成立。
根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外公布的“涉疫跨平台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因销售假口罩等严重违法行为被一家电商平台清退的商户,也将被其他电商平台清退。
这意味着政企协同、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再次在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网络平台各自为战,也将转变为全网联手共治,疫情期间因哄抬价格、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防疫用品等严重违法行为,将在多方力量的围剿之下无处容身。
更重要的意义或在于其对未来的社会治理影响深远。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政企共治是中国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果,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涉疫产品的治理,同样适用于未来的假货及其他违法违规产品销售。
一“罩”难求催生市场乱象 雷霆出击加强市场监管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又赶上春节期间工厂停工这一特殊时期,让本就紧缺的重要防疫资源——口罩,更加一“罩”难求。
2月19日,《法制日报》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某药店看见,有人在买药时询问是否有医用口罩卖,药店的人一边将药品放在一张横在门口的长木桌上,推给买家;一边说没有。
早在春节前后,大多数药店就挂出了“口罩售罄”之类的牌子,于是线上抢购战场被开辟。无论线上线下,抢不到的人自然无比焦虑,抢到的人也未必幸运。有人收到了“三无”产品,有人收到的口罩货不对板,还有人收到的口罩质量太差。
与此同时,警方在多地破获假口罩及其他涉疫产品案件的消息也出来了。1月30日,公安部通报,浙江、上海、江苏、江西等地公安机关侦破制售假冒伪劣口罩案件7起。截至2月18日,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涉疫情制售伪劣产品、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案件459起,抓获嫌疑人1084名,捣毁犯罪窝点473个,查扣涉案口罩2500多万只,涉案价值1.35亿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从严从重从快查处一批案件,并公开曝光各地查处的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产品典型案例。而仅在这10起非法制售口罩案件中,就已涉及口罩产品总量3616680只,保守估计高达155万余只口罩流入市场。
这些假冒伪劣口罩的生产地包括山东高密、浙江义乌、浙江金华等。嫌疑人通过网店、微信、实体店等渠道,将违法口罩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安徽、浙江等地,涉嫌假冒注册商标包括“3M”“飘安”“YOSHIDA”“民乐”“清轻”等。
协助执法同时加强自治 电商平台清退违规店铺
建立黑名单制度清理违法洼地
● 如果遭遇违法洼地,当一个平台严格执法,对制售假货的商家封号了,这个商家又快速转移到其他平台,继续从事违法违规活动,那么对于涉疫假冒伪劣产品的治理就会非常不利
● 数字时代,治理疫情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挥平台在信息和机制上的治理优势,与政府监管形成合力。在制假活动隐匿程度高、打击成本大、危害性明显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通过平台协作、数据共享来实现有效识别,增强打击力度
● 政企协同、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不仅适用于涉疫产品的治理,同样适用于未来的假货及其他违法违规产品销售的治理。专家建议推动各大平台信息共享,建立市场监管整体黑名单制度,提升中国电商平台的合法经营能力
由政府部门牵头开展的跨平台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于2月20日在北京宣告成立。
根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外公布的“涉疫跨平台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因销售假口罩等严重违法行为被一家电商平台清退的商户,也将被其他电商平台清退。
这意味着政企协同、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再次在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网络平台各自为战,也将转变为全网联手共治,疫情期间因哄抬价格、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防疫用品等严重违法行为,将在多方力量的围剿之下无处容身。
更重要的意义或在于其对未来的社会治理影响深远。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政企共治是中国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果,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涉疫产品的治理,同样适用于未来的假货及其他违法违规产品销售。
一“罩”难求催生市场乱象 雷霆出击加强市场监管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又赶上春节期间工厂停工这一特殊时期,让本就紧缺的重要防疫资源——口罩,更加一“罩”难求。
2月19日,《法制日报》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某药店看见,有人在买药时询问是否有医用口罩卖,药店的人一边将药品放在一张横在门口的长木桌上,推给买家;一边说没有。
早在春节前后,大多数药店就挂出了“口罩售罄”之类的牌子,于是线上抢购战场被开辟。无论线上线下,抢不到的人自然无比焦虑,抢到的人也未必幸运。有人收到了“三无”产品,有人收到的口罩货不对板,还有人收到的口罩质量太差。
与此同时,警方在多地破获假口罩及其他涉疫产品案件的消息也出来了。1月30日,公安部通报,浙江、上海、江苏、江西等地公安机关侦破制售假冒伪劣口罩案件7起。截至2月18日,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涉疫情制售伪劣产品、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案件459起,抓获嫌疑人1084名,捣毁犯罪窝点473个,查扣涉案口罩2500多万只,涉案价值1.35亿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从严从重从快查处一批案件,并公开曝光各地查处的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产品典型案例。而仅在这10起非法制售口罩案件中,就已涉及口罩产品总量3616680只,保守估计高达155万余只口罩流入市场。
这些假冒伪劣口罩的生产地包括山东高密、浙江义乌、浙江金华等。嫌疑人通过网店、微信、实体店等渠道,将违法口罩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安徽、浙江等地,涉嫌假冒注册商标包括“3M”“飘安”“YOSHIDA”“民乐”“清轻”等。
协助执法同时加强自治 电商平台清退违规店铺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