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打击侵害个人信息行动收官(2)
2019-11-20 14:04法制日报浏览:次
刘女士两年前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最近她只是试探性地问了一家房屋中介关于租房的信息,结果此后每天手机上都会收到五六条房屋租借信息或广告。
“我问他们怎么拿到我的联系方式,对方说是系统里或是网上看到的,我的个人信息就这样被‘共享’了。”刘女士愤愤地说。
而张先生的遭遇更加“奇葩”。2016年,张先生在北京周边买了套别墅。结果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不但经常会接到新房、二手房、商铺的推介电话、短息,而且还莫名其妙地接到不少推销汽车、境外度假、洋酒、高息理财产品、马术训练、高尔夫运动等“奇葩”的邀请电话或广告短信。
“我根本就没买过这些,他们怎么知道我的电话呢?一琢磨才明白因为买过别墅,自己的信息被卖了,他们可能觉得买别墅的是高消费群体,所以才会向我推销这些。”王先生苦笑着说。
违法高发三大领域
房屋租售装修教育
其实除了购房、租房行为,房屋装修、教育培训也是当前侵害个人信息违法行为的高发领域。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典型案例,2019年7月24日,北京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北京麦凯尼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涉嫌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经查,该公司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480条,包含有“宝宝姓名、小名、出生日期、联系方式”等内容,通过电话营销方式推广公司相关业务。通州区市场监管局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对该公司予以行政处罚。
还有不法之人“魔爪”伸向了老年人群体。
2019年6月13日,四川省宜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喻某等人非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经查,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喻某、罗某等人从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空白移动电话卡,通过分发蚊香、洗衣液等形式骗取老年人身份证信息,用随身携带的办卡pos机将空白移动电话卡实名登记,然后寄回某科技有限公司。共实名登记电话卡18990张,涉案总金额286179元。目前,该案已依法移交公安机关。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的数据,当前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主要高发在房产租售、装饰装修、教育培训等三个领域,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640件,涉案信息313.9万条,罚没款1080.6万元,分别占总数的43.4%、85%和55.5%。
其中,房产租售行业案件数量和涉案信息数量均列首位,查办案件273件,涉案信息数量153.2万条,罚没款428.2万元,分别占总数的18.5%、41.5%和22%。装饰装修行业案件234件,涉案信息数量34.5万条,罚没款176.7万元,分别占总数的15.9%、9.3%和9.1%。教育培训行业案件133件,涉案信息数量126.2万条,罚没款475.7万元,分别占总数的9%、34.2%和24.4%。最突出的违法行为是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710件,涉案信息276.3万条,罚没款1006.3万元,分别占总数的48.2%、74.8%和51.7%。
深挖线索联动执法
严厉打击信息泄露
垃圾短信源源不断、骚扰电话接二连三、垃圾邮件铺天盖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烦扰。更有甚者,冒名办卡透支欠款、账户钱款不翼而飞、个人信誉莫名受损,侵害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威胁着人们的财产、人身安全。
打击侵害个人信息违法行为的紧迫性不容置疑。
据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此次专项行动的重点打击对象集中在以下几种行为:即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等违法行为。
据统计,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立案查办各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件1474件,查获涉案信息369.2万条,罚没款1946.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54件;组织执法联动4225次;开展行政约谈3536次;开展宣传活动10653次。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