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2019打击侵害个人信息行动收官(3)

2019-11-20 14:04法制日报浏览:
  2019打击侵害个人信息行动收官
  立案查办1474件查获涉案信息369万条罚没款1946万元
  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非法收集、买卖、使用、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日益增多,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精准诈骗频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当前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主要高发在房产租售、装饰装修、教育培训三个领域
  重视个人信息保护是互联网企业诚信度的体现,企业应该增强诚信意识,依照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对个人信息采集和使用。同时要尽快明确,哪些事项必须通过实名制注册或办理,哪些事项无需实名,避免信息采集主体过多、实名登记事项过度
  接近2019年年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又交出一份含金量极高的“成绩单”: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专项执法行动完美收官,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立案查办各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件1474件,查获涉案信息369.2万条,罚没款1946.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54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营销模式不断创新,消费者个人信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资源。而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非法收集、买卖、使用、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日益增多,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精准诈骗频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今年3月1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决定自4月1日至9月30日,针对房产租售、小贷金融、教育培训、保险经纪、美容健身、装饰装修、旅游住宿、快递、电话营销、网站或App运营等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问题突出的行业和领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11月1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专项执法行动情况,并公布了专项行动中查办的十大典型案例。
  买房置业预留信息
  不法分子获取售卖
  个人信息会从哪些渠道泄露出去?买房置业经历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途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十大典型案例“第一案”就揭示了这样的情形。
  2019年1月,浙江省诸暨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对案件的梳理分析,发现诸暨祥生新合置业有限公司开发销售某小区时,涉嫌泄露、出售业主个人信息。经查,该公司在开发经营过程中收集到某小区业主姓名、房号、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后,未妥善保管,导致业主个人信息被其员工获取,以1200元的价格非法出售给他人获利,造成小区业主个人信息泄露。2019年5月24日,诸暨市市场监管局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对该公司予以行政处罚。
  很多有购房经验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买房时,购房者常常会被售楼员或中介要求留下联系方式、家庭住址、职业、甚至包括个人身份证号。购房者虽然不太愿意留下信息,可是为了买房,不得不选择妥协。
  根据近期网络媒体调查显示,近六成被调查者在购房时不得不冒着信息泄露的风险留下个人资料,而这些被动留下信息的人中,绝大部分“毫不意外”地会遭受到各种各样房产推销的骚扰。
  《法制日报》记者随机采访身边有购房经验的朋友,他们都曾有过类似的遭遇。
  刚刚在北京市海淀区置换了一套大三居的王女士向《法制日报》记者诉说,买房之后,她每天至少会接到七八个有关新房、二手房推销的电话,甚至还包括商铺,美国、北京、深圳等地的都有。
  “没办法,买房总要多问多联系,买完房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困扰实在让人很烦。现在看到陌生电话,我都不接,为此还耽搁了不少正事。”王女士话语中透露出无奈。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