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揭秘电脑另一端的半仙(3)

2019-08-28 16:29 检察日报浏览:

  “这些团伙作案,有组织有预谋,分工明确,大多数以地缘性为纽带,实施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为了加强团队化协作,玄义公司还会找专人培训员工并建立管理受害人信息的A9系统。”
  广东江门侦办玄义网络迷信案件的民警介绍说,玄义公司成立销售部、广告部、综合事务部等多个部门,通过网络散布命理风水广告等手段,引诱他人与网站的“客服人员”进行联系。当事主进入骗局后,团伙成员扮演“风水大师”与事主交谈,采用事前设计好的套路,诈骗迷信群众。林汇学在玄义公司专职培训员工,据他交代,他以高级国学培训师的身份在玄义公司培训员工,在网上收集对客户的销售技巧、术语编辑成电子文档分发给销售人员,再讲授自学来的家居风水、易经、起名字等玄学知识。
  “这些材料都是从网上下载的,有些我自己也理解不了。”林汇学跟办案民警说了句大实话。然而,就是凭借着“半吊子”水平,该团伙诈骗9000多人,最高被骗金额达5万元。
  “涉案金额大,犯罪者众多,影响范围广。”彭鹏向记者介绍,自2017年5月截至案发,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8人,大部分涉案人员都是以网络招聘或者朋友推荐的方式进入公司的,有些成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些是母子、夫妻和同学,该案涉案受害人4000余人,涉案金额高达1350余万元。
  在裁判文书网上,记者检索“网络迷信诈骗”的案件数量,案发地较多的省份分别是湖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资料显示:近8年内,五省“网络迷信诈骗”案件数量平均每年都在18至26件。较早出现的网络迷信诈骗案,是2010年1月14日由湖南省张家界市中级法院判决的“张光彩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一案,被告人张建国、张光彩以牟利为目的,利用网络发展下线,利用迷信致人死亡。到了2014年,“网络迷信诈骗”案件数量突然猛增为14件,2017年、2018年全国案件数量分别为66起、90起。
  网来网去,极具隐蔽性
  “在打击网络迷信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诈骗团伙作案手段极具隐蔽性。”承办“兰鹏程团伙迷信诈骗案”的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检察院检察官杨俊涛介绍道,在兰鹏程诈骗团伙中,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通过微信、App等方式联系网友的,有冒充“大师”卖法器、做法事的,他们依托公司进行违法活动,外人很少能识破他们的伎俩。玄义公司也是披着公司外衣进行网络迷信诈骗的典型,该公司员工和其他公司员工一样朝九晚五上下班,只是从事的业务却是利用网络冒充“大师”诈骗钱财。
  利用互联网迷信进行诈骗的隐蔽性还体现在犯罪团伙成员利用互联网远程操作,比如,卖法器是在网络下单后进行邮寄、做法事是通过远程视频,类似这种互联网两端的交易,当事人很难保留犯罪团伙外貌特征等相关证据,而犯罪团伙也有可能利用他人的身份信息注册网络账号、银行卡,以至于转账信息也无从查起。
  “互联网迷信诈骗案件的隐蔽性强还体现在受害者分布广泛,取证难。”彭鹏解释说,湖南省长沙市“12·24”案件的受害者分布全国10多个省市,事发几个月,公安机关仅联系到了湖南长沙地区被害人5人,后期通过客户信息资料梳理,有8.6万余条相关信息,取证工作艰巨。
  广东省江门市公安局新会分局刑侦大队队长罗宏仁介绍,犯罪分子也是抓住了事主的心理,所骗金额从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从汇款金额分析来看,这些小钱不会给事主造成生活困难,一般不会主张退款。能够花费万元购买风水摆件的事主,有一定经济基础,即使被骗,也碍于面子不会声张。所以,事主都不会报警,线索都没有,证据更加难以留存。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