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变“假打” “职业打假”竟成产业链(2)
2019-03-18 12:32经济参考报浏览:次
举报“极限词”的依据是广告法,相关法律条文原本是为了防止生产商、广告商通过夸大的宣传词语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性消费。部分“职业打假人”利用这一点,对含有极限词的商品进行举报。他们将关键词、文案、图片等等以侵权、虚假宣传等方式对电商卖家进行索赔。如果卖家认栽、赔钱,他的麻烦可能没完没了——可能很快会有其他“打假人”闻风而至,进行“接力式”威胁。
当然,这类“打假人”也有害怕的时候。曾有电商卖家对一个“职业打假人”展示报警的回执单,吓得对方立马作罢;还有一个学生,因为“吃货”失败却又心有不甘,给卖家退货时写虚假退货单号,却因填写了真实姓名和学校地址,被卖家反过来威胁向学校举报,这名学生惊慌中来求助群友,却只收到一阵对“菜鸟”的嘲讽。
“职业打假人”与电商商家“猫捉老鼠”
“秒杀”活动结束后的瞬间,商品主图还配有活动促销价,平台系统却自动恢复专柜价,“价格欺诈”,赔钱!因为店铺美工疏忽,售卖的专利产品未标明专利种类和专利号,“虚假宣传”,赔钱!
面对这类不怀好意的“打假人”,不少电商卖家在网络上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职业打假人’和电商从业者之间,俨然在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有电商卖家告诉记者,之前就有所谓的“打假人”抓住了公司没有在电商平台页面上及时更新相关行业认证的“把柄”,以虚假宣传为由要求公司赔偿。店家介绍,“页面的审核流程很严,尽量不会有瑕疵。一旦遇到确实有瑕疵的问题,我们也会及时出具证明,向工商部门或电商平台解释。”
还有一些电商卖家无法证明的“弱点”,遭到这类“打假人”的“重点照顾”。此前,有媒体报道一家网红运动服装店铺在数小时内收到大量退货订单,理由是“发错货”。这些订单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订单都是两件衣服,一件贵一件便宜,“买家”在退货时只退回便宜的那件。由于衣服没有特殊编码或标签,商家无法证明自己没有发错货,往往是“有苦说不出”。
有店家透露,“职业打假人”用“极限词”等违反相关规定的关键词搜索相关店铺,建下订单后在发货前申请退款再投诉,或到货后申请退款投诉。他们会在店铺后台发起违背承诺投诉,附带理由为商家违法、违规,并上传违规页面图片。如果商家不受理,他们会邀请电商平台介入,也会联系在线客服,并暗示会在国家行政部门或执法部门投诉,甚至会截图正在投诉的页面。
记者了解到,有些规模不大的店铺抱着“息事宁人”“不要影响做生意”“一个差评店铺就毁了”的想法,选择了“破财免灾”。有卖家反映,部分“打假人”对法规理解不彻底,乱投诉,同时也造成了人力成本的浪费。
还有一些坚持了多年的口碑店铺因为被“职业打假人”盯上,又不肯“缴械投降”,在一轮又一轮的“打假行动”过后,直接倒闭关店。
目前,针对这一情况,不少电商平台对买卖双方的约束越来越明确。以淘宝为例,如果买家表示收到商品是假货,就需要商家优先举证,出示授权书、进货凭证、自有品牌持有证明或者阿里巴巴供销平台上的采购记录截图。
限制“唯利型打假”需合力
有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职业打假”行为在让商家对网页广告宣传和产品质量方面有所警惕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很多参与者现在的行为,是打擦边球,通过投诉来牟取私利,甚至进行敲诈勒索。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