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打假”变“假打” “职业打假”竟成产业链(3)

2019-03-18 12:32经济参考报浏览:
  专家指出,维权变“唯利”与消费者合法维权存在区别,亟须遏制 
  在交易量巨大的电商“江湖”上,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打假人”。他们通过搜索关键词锁定“猎物”,收货后用“话术”来“套话”,进而采取举报、威胁等多种手段要求退款并索赔。近年来,这种特殊“打假”有“产业化”趋势。 
  记者调查发现,参与上述行动的“职业打假人”,虽然以维权为旗号,却逐渐远离了“打假”的初心。在电商时代,如此“打假”的群体正被冠上“电商恶人”的名号。一些关注此事的专家认为,靠“假打”来进行敲诈勒索的行径亟须遏制。 
  打假建群组有攻略“打假斗士”卖假货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淘宝打假”等关键词就能发现很多“职业打假人”的聚集群。进群要先了解“行话”,例如最基本的“吃货”,意思就是收货后申请退款不退货;另外还有“上车”,意思是组团一起下单“打假”;“下车”则是行动成功;“车票”的意思是“上车”交的“学费”。 
  打开群文件,记者发现,这里有大量的“打假攻略”:操作流程、电商平台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文件。群成员中,甚至有自称法律咨询或是食品检测等领域“职业打假”需要的“专业人才”。 
  “职业打假”的主要种类有“吃货”、索赔和“极限词”举报等类型。群内聊天记录以两类最为常见:一是新手在群内分享电商卖家的商品图片,问:“这个可以打吗?”二是老手们在群内发:“带车吃货,需要的私聊。”为了证明“实力”,群内也常能见到老手发退款成功的截图。 
  如何能够实现“退款不退货”?群内总结了一套经验:先是选单,然后“套话”,让卖家明确承认是精仿或者1比1高仿,随后截图、举报,再和店家进行协商。“攻略”里特别提醒,“一般建议拖时间,尽量不要申请电商平台介入”。因为平台介入后,如果只有卖家聊天承认售假截图来当证据,一般会判买家退货卖家退款。 
  如果“吃货”成功,就会出现群里的另一桩“生意”:“打假斗士”卖假货。常有人在群里出售自己“打”来的“战利品”。也有人求购商品,例如“数据线坏了,谁帮我打一条?” 
  “骗术”还有很多,例如召集大家“上车”收了“车票”后,能不能“下车”就不管了,这就催生了群里的另一份“工作”——担保。还有人扬言能解锁限制下单,也常被证明为骗子。部分群内还流传着一份那些常常得手的骗子“黑名单”。 
  “职业打假人”另一种套路是索要数倍赔偿,群里“攻略”介绍,这需要熟练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还需要出具相关证明,因为证明难办,这属于“高阶操作”。“职业打假人”一般会向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举报,借此来威胁卖家进行私了;有时为了勒索商家,还有人甚至擅长伪造鉴定证书。 
  对上述“业务”,有人如此总结:“总的来说,一般如果不是商家主动赔偿,索要赔偿大多通过打官司的方式。”接着就有人说,打官司时间长,成本高,如果没有那个“胆子”和“能力”,就老老实实“吃货”。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