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之路(2)
2019-03-03 12:40求是手机报浏览:次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为改革和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979—2017年中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18966亿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2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0多倍。
——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努力提升自贸区标准,发挥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截至2018年9月,累计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17个自贸协定。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带动技术和劳务输出。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12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1倍,年均增长30.6%。
——坚持和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学习和借鉴,认真学习、广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文明发展优秀成果,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通过实施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有效利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得了推动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了自主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放不止步,改革、发展不停顿。
将改革和开放相提并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关键一招,是高瞻远瞩的历史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站在改革开放的更高起点上,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深化改革为对外开放奠定了有效推动的体制基础;对外开放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体制规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没有改革,不破解旧的体制机制的弊端,就不可能实行对外开放,形成适应国际市场的开放型体制机制。没有开放,不形成统一开放、内外贯通、公平竞争、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与开放从来就是相互促进、一体推进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就是开放,开放也是改革,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在借鉴中提高。改革需要开放,开放推动改革。正是通过对外开放,我们逐步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规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开放“倒逼”改革,促使我们更加深刻自觉地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推动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从改革外贸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再到建设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速度和效率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包括放宽市场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在内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例如,2018年6月,我国出台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资限制性措施大幅度减少,不但扩大了对外开放,也推动了国内简政放权、通关便利化等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崭新的对外开放政策举措,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的形势下,再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奇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