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说法
PC版

真种子也不是想卖就能卖 销售跟生产经营不是一回事(2)

2019-01-24 11:34正义网浏览:

  “我把玉米弄回来,先在自己家里试了试,发现能正常出芽,就想着虽然是陈年的种子,但是可以正常出芽,要是按粮食处理就太亏了。如果能按种子价格把这批玉米处理掉,就能多得不少钱。郑州刚好有个农产品推销会,我想着去碰碰运气,卖不出种子的价,再回来按粮食处理。”案发后,赵永这样向办案人员讲述自己当时的想法。
  赵永极力向张萍推销玉米种子,说这是自己培育出来的种子,跟市场标准一样,但是便宜很多,只要2块钱一斤。张萍很感兴趣,记下赵永的电话并要了样品。
  回家后,张萍按照标准程序,挖了一个土坑放进去50颗左右的玉米种子,然后浇水并用塑料薄膜盖上,在特定温度下,经过3到5天培育再查看出芽率。发现没有问题后,张萍立即给赵永打电话进行商谈。急于出手种子的赵永此时给出的价格更加优惠,20万斤种子如果全要,能低到每斤1.35元,比粮食价格高不了多少。
  张萍有些犯难,100吨种子大大超出自己的需求,但这价格的诱惑实在太大,一倒手就能大赚啊。这时,张萍想起自己那个有种子销售资格,却一直未具体开展业务的豫鼎公司:何不利用该公司可以销售种子的便利,买下100吨,然后把自己用不了的那部分销售出去?
  张萍和赵永达成交易。不久,赵永押车分三次将20万斤种子运到偃师,张萍在验收没问题后支付了27万元现金。
  低价出售
  种子到位,张萍开始实施计划,向赵永提出了提供加工设备和包装袋的要求。
  因为张萍肯“接盘”,种子才没砸自己手里,赵永对此满怀感激,抱着“提什么要求都尽可能满足”的想法为张萍开展服务。他花费2000多元购买了一套二手的种子加工设备,无偿提供给张萍,又按要求在甘肃当地的广告公司为张萍设计了“豫鼎9号”种子包装袋,连同其他厂家种子产品的多种规格包装袋一块发给张萍,仍是无偿供应。
  随后,张萍以每天50元的工资雇了几个工人,买了包衣剂,在自己的仓库里开始包装。工人们把麻袋里发霉和被虫咬的玉米种子挑出来扔掉,剩下的倒进加了包衣剂的包衣机里,等玉米种子变成红色,就算包衣完成,包衣的作用是给玉米种子杀菌防虫。包衣的种子经过晾干,再用赵永提供的小包装袋封装,就可以销售了。
  为了将种子推销出去,张萍不遗余力。她四处奔走,先后找到山东曹县的张某和张某某、河南西华县的郑某、河南孟津县的仝某以及偃师当地的任某等种子经销商或个体种植户,以每斤2.5元到3.5元不等的低价进行推销。在“可先发样品测试出芽率”“可先赊账,等玉米出货了再付款”等多项优惠条件下,上述五人在张萍处买了10万元左右的种子。
  关于这批种子的质量,五人的评价比较一致:“我测试的时候基本上都出芽了,出芽率算很高的,种她种子的农民给我的反馈也都不错”“我通过种子批发商购进的玉米种子一亩地下来得40元到60元不等,而在张萍那买的种子一亩地下来也就十几块钱,而且那种子不错,种出来跟50块钱一亩的种子也差不多”“她家种子效果可以,比俺在镇上30多块一亩地的种子种出来还好”。
  然而,众口一词称赞的背后却隐藏着风险。当被问及张萍是否出具过玉米种子的相关经营许可证和一旦买了假种子颗粒无收该咋办时,这五人的答复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回避:“我做过育苗测试,测试不通过我不敢买,通过了就可以吧”“俺觉得她能包装贩卖,肯定经过批准了”“没见过许可证,种子种出来产量好就行,我要许可证也没啥用啊”。
  从这些回答中能够看出,对于风险,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过都心存侥幸罢了。
  面临刑责
  2016年12月20日,郑州市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受山东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向偃师市农业局举报,称有人涉嫌无证生产经营假玉米种子。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