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数字化非羁押监管运用前瞻(2)

2020-12-16 13:43正义网-检察日报浏览:
  通过数字技术,切实加强对刑事案件中被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非羁押人员的监管,是新时代司法实务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2020年9月,浙江省杭州司法机关联合开发使用了非羁押强制措施数字监管系统(下称“非羁码”),这是一款和健康码类似,能够对非羁押人员进行有效监管的App,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外出提醒、违规预警、定时打卡、客观评分、不定时抽检等多重功能,确保被监管人能够在必要的监管下回归日常生活。“非羁码”App软件监管可以实现一个人监管一批人的功能,远程了解被监管人的状态,同时也给予被监管人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网络后台对被监管人的现实表现进行综合研判评估,自动生成阶段性表现得分,并按照风险等级呈现的绿、黄、红三色监管码,分级进行动态监管,如果被监管人有任何违规的行为,“非羁码”都会报警提醒,如果显示红码,则可执行逮捕,这一技术变革对非羁押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其适用对象与退出机制。 
  “非羁码”是数字时代非羁押监管的创新之举,它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优势,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增进了监管的品质,是刑事案件非羁押监管中的重大变革,有助于全面提升刑事诉讼领域的数字治理能力。 
  首先,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中的非羁押率。一是可以打破“电子手铐”枷锁,实现监管设备“从有到无”,如遇到其逃逸、串供等特殊情况,监管机关能在第一时间处置。二是与“城市大脑”联动,增强立体化监管,“非羁码”会对监管对象的现实表现进行客观的综合评判,自动生成监管期间的分段得分情况,并按照风险等级呈现不同的监管码,以供监督机关分析研判非羁押措施的风险。三是“公检法司”多方联动,将监管模式化繁为简。四是改进监管覆盖率,监管人与数字监管的数据联系,甚至超越了与监管人的现实联系,解放了监管人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一人监管一群人”,甚至“数字监管一群人”。 
  其次,有利于促进非羁押人员及时回归社会。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稳步推进,适用认罪认罚从宽的非羁押人员稳步上升。非羁押人员在涉刑后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自我隔离意识,以往存在的“报到”制度、“电子镣铐”方式等,不仅不利于非羁押人员再次回归社会,甚至会加重非羁押人员的自我放弃心理,使其开始或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非羁码”等数字监管App的使用,和平常“刷”手机一样,几乎不会干预被监管人的正常生活,以后台监管代替“报到”,充分保障了被监管人的个人隐私、人格尊严,由此成为附条件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人。同时,对于单位涉刑案件中非羁押人员使用数字监管,可以极大地节约传统程序的时间成本,而对涉罪民营企业人员慎捕慎诉,给予单位有关人员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单位事务,有利于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再次,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众所周知,社区矫正法强调社会矫正中“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原则,以社区组织、志愿者甚至社区大众实时监管服刑人员动态为基本形式,很难做到针对性矫正。数字监管App堪称刑事诉讼领域“数字治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数字监管将逐步去中心化,通过分析被监管人的定位、出行、消费、社会关系等数据,形成独特的数据人像,提供大数据下的个性化矫正计划,并对个人矫正过程数据进行深度研判,发掘个性需求后优化工作流程,不断修正和更新矫正计划,做到真正“一人一计划”,突出社区矫正的实效,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 
  最后,有利于保证监管机制的公平公正。数字监管的大数据平台化管理,以共同适用的分数计算代码为标准,以数字智能研判的方式,避免监管人臆断,统一了监管标准。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做到日常管理处处留痕,不仅能通过各个方面对被监管人主观悔罪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研判分数,更能避免监管人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行为,同时,也能够给予被监管人分数计算错误后的救济依据,保证监管运行机制公平、公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