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
PC版

上海检方披露金融犯罪新趋势:网贷平台非法集资集中“爆雷”(2)

2019-09-08 17:43检察日报浏览:

        ◆利用互联网实施的金融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波及面广,手段快速变化。借助互联网的广泛运用,金融犯罪活动手法更加多元化,使得互联网从犯罪对象、犯罪手法演变为犯罪空间。一是传统侵财类犯罪的手法“互联网化”。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相关账户密码从而盗取他人支付宝、微信账户资金,或通过替换商家的微信、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实施盗窃、诈骗等财产型犯罪。二是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品种异化出新的违法犯罪“样态”。如陈某保险诈骗案中,犯罪分子以虚假订单骗取淘宝运费险,共涉及3万余笔订单,骗取运费险共计77万余元。三是互联网在传统金融市场和业务中的运用可能引发新的违法犯罪风险。随着网络在证券市场中广泛应用,不法分子为逃避监管,向周边证券监管薄弱国家转移,再利用网络非法经营境内证券产品,或针对境内证券市场实施犯罪。
        ◆金融犯罪组织化、集团化特点凸显,分工明确,黑灰产业链盛行。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手法不断翻新、犯罪链条不断拉长,作为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违法犯罪的准备型犯罪和后续型犯罪涌现。如伴随着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高发,为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处置、转移犯罪所得的洗钱犯罪近两年频现。在保险领域,保险诈骗案件中投保人与他人勾结作案,通过伪造事故骗保,并由第三人顶包骗保,犯罪分工明确,手段固定,向黑色利益链条发展趋势明显。
        ◆金融犯罪呈融合化发展趋势,多种犯罪行为交织。随着金融业深化、金融创新的加速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发生,多种犯罪行为相互交织,呈现复合型犯罪特征。一是非法集资与传销、合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相互融合。“互联网+传销+非法集资”的犯罪模式,更具有隐蔽性,更容易迅速扩散和复制,危害性更大。二是同一领域金融犯罪呈现出多种行为手段混合的趋势。如在涉证券业犯罪中,行为人意图操纵证券市场,采取信息型操纵与交易型操纵交织手段,以达到犯罪目的。三是犯罪行为横跨多个金融业务领域,呈现出交叉化、衍生化趋势。由于新型金融产品和业务往往涉及不同的金融领域,新型犯罪利用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交叉“缝隙”,不断变换犯罪手法。
        ◆金融犯罪跨境案件逐渐增多,查处难度加大。随着商品、资金、人员的跨境大量流动,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密切,以及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涉嫌金融犯罪的跨境案件逐渐增多。跨境实施信用卡诈骗的新型犯罪活动频频发生,犯罪分子往往通过在境内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后,在境外制作伪卡并盗刷或者在境外实施网络支付盗刷。
        ◆金融从业人员犯罪涉案金额持续增长,共同犯罪、“蚁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涉案金额持续性增长。自2015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每年受理金融从业人员犯罪案件数、涉案人数平稳,但涉案金额迅猛增长,大案要案频发。二是从业人员共同犯罪乃至“窝案”现象频发。2018年31件金融从业人员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多达10件,占总数的32.26%,金融从业人员“内内勾结”或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作案突出。三是金融业职务类犯罪案件走高,“蚁贪”情况值得高度关注。职务侵占、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挪用资金、挪用公款等传统职务犯罪类案件数量持续走高。如在韩某职务侵占案中,韩某为某外资银行汇款及资金后台的普通专员,利用涉案银行进出账系统的管理漏洞,通过虚构客户付款指令、违规使用交易系统审批的方式侵占该行资金数额巨大。
        案件反映的趋势与问题
        ●金融市场行政、刑事法律配置完善仍需引起重视。一是金融产品和业务的法律性质需要法律和监管部门给予更加及时和清晰的界定。二是行政执法手段不足。除了前期金融监管理念需要完善,行政执法手段权力亦需明确的法律赋权。三是相关领域的刑事打击力度强化尚需法律依据。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的法定刑较低,与诈骗、合同诈骗、集资诈骗等犯罪应处刑罚相比明显失衡。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