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盘活裁判文书库,实现了随时调取、快速排查(2)
曾于生: 让裁判文书“说话”
曾于生(右二)与公安人员一起商讨虚假诉讼线索。
□“每一件涉及民事诉讼的错误裁判、违法犯罪都有自己的特征信息,会在裁判文书中留下痕迹,我想做的就是让这些文书‘开口说话’!”
□“民事裁判智慧监督系统”初具雏形,冗杂的民事裁判文书成了“活库”,实现了随时调取、快速排查。
说到“民事裁判智慧监督系统”,许多从事民事检察工作的检察官们早已不陌生。今年全国两会,张军检察长在最高检工作报告中公开介绍了这一新生事物。
在浙江绍兴,提到“民事裁判智慧监督系统”,自然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浙江省检察机关民事检察标兵、绍兴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曾于生。
他盘活了裁判文书库
2017年,曾在一线办案岗位上从事民事检察工作12年的曾于生,从其他岗位重新回到民事岗位,担任绍兴市检察院民事行政处处长。摆在曾于生面前的,是每年近10万余份民事裁判文书和个位数申诉案件之间的矛盾。数以万计的民事裁判中只有极少数的错误判决?如何对民事判决开展有效的检察监督?如何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排查?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曾于生的心头。
通过参考大量的资料和借鉴其他业务条线的经验,2017年12月,曾于生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裁判文书中挖掘监督线索。“每一件涉及民事诉讼的错误裁判、违法犯罪都有自己的特征信息,会在裁判文书中留下痕迹,我想做的就是让这些文书‘开口说话’!”
“绍兴市检察院民事检察部门有着不少办案经验丰富的检察官和业务骨干,我们一定可以做成这件事情!”这是曾于生的底气。然而,如何把丰富的经验转化为系统中的监督点,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民事裁判文书类别繁多,从何入手?结合浙江民间资本活跃,虚假民事诉讼频发的特点,曾于生决定以虚假诉讼为突破口。他和部门同事一起挂图作战,一次次地梳理检察监督点,又一次次地推翻监督框架,一次次地沟通系统设计细节,又一次次地反复测试。
在系统研发的每个晚上,曾于生的脑子里几乎全是怎么打造出检察监督的“天罗地网”,网住一切的虚假与违法。他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猛然想到一个监督点,就赶快记下来。就这样,在4个月的忙碌中,曾于生和同事确定下了80多个检察监督点,“民事裁判智慧监督系统”终于初具雏形,冗杂的民事裁判文书成了“活库”,实现了随时调取、快速排查。
第一次试用“民事裁判智慧监督系统”的情形,曾于生还清晰地记得,那是在绍兴市检察院会议室的LED大屏幕上,在数据缓冲几秒后,大屏幕上列出异常案件50多批次。尽管在预料之中,尽管这是大数据排查的一小步,那一刻,曾于生的心情仍然颇为激动。
从“异常”民事裁判中挖出涉“套路贷”黑恶团伙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