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e线
PC版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如何才能不裸奔(4)

2019-06-26 12:27 法制日报浏览:
  导读:目前,各类移动应用程序(App)在给公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背后存在的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也给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近日,上海检察机关就此向多家互联网企业发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如何看待公益诉讼对于规范App违法收集个人信息乱象的意义和价值?App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又该如何落实“必要原则”?本期“声音版”邀请相关专家和读者一道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齐爱民:重庆大学网络与大数据战略研究院院长
  许 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阿拉木斯:网规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
  周慧虹:银行职员
  史洪举:法官
  期待公益诉讼承担起个人信息保护重任
  大数据时代,企业采集用户个人信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基于海量和领域交叉的用户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进而精准匹配投放商业广告,以达到“一对一”“千人千面”的营销效果。但在隐私政策缺失或无法真实发挥约束作用的现状下,通过手机App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使得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和相关安全隐患剧增。然而,由于普通消费者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之间就个人信息的获取、利用等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之消费者在维权时经常面临举证难困境,这都使得消费者个人主体很难对App违规收集利用个人信息乱象起到遏制作用。
  此前,App违规行为已经引起消费者协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017年12月,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百度违法获取用户信息权限及相关问题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2018年11月,中消协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揭示出个人信息收集情况不容乐观;今年年初,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又联合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行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6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了App违法收集个人信息问题的专项调查,并向存在相关违法情形的App开发者发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
  可以说,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始终面临着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的双重困境。在行政手段之外,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根本还在于立法与司法。从立法角度看,诸多手机App开发商、运营者之所以敢于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其中部分原因就在于法律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的保护始终是依附在隐私、网络安全等领域,尚未形成法定的独立权利,且大多是概括性、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有必要加快专门立法进程,让个人信息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
  从司法实践角度看,由于手机App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受害者比较分散,且个人维权成本较高,举证艰难,极少出现用户个人提起诉讼维权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确定最佳的个人信息保护方式和保护主体显得尤为重要。在寄希望企业自律和个人主体主动维权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为确保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无虞,笔者认为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或许是目前为止最佳的选项。
  公益诉讼一般指特定的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作为公权力代表的检察机关针对App违法收集和利用个人信息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是一种公益诉讼领域的全新尝试,将对维护公共利益中的个人信息权利,规范App行业乱象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树立法律权威,引起互联网行业高度重视。以公权力介入民商法违法领域,将极大树立法律的权威,给App行业违法收集个人信息乱象以强大震慑,既体现出国家对于法律的高度执行力,也能让互联网行业予以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相关企业主动建立和认真对待消费者个人信息中的合规性制度,有效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