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PC版

中组部、团中央第18批赴藏博士服务团:在雪域高原上书写忠诚(2)

2018-11-18 11:02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

  六月飞雪,在海拔5373米的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查布村牧民益西旺姆绿油油的蔬菜大棚里,第18批赴藏博士服务团的成员们正为牧民讲授温室大棚蔬菜科学种植技术。
  普玛江塘是一个边境乡,这里与不丹交界,冰川密布、终年雪山环绕,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是我国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行政乡。全乡人均寿命只有49.5岁,被称为“生命禁区”。全乡6个行政村,284户共1032名群众守护着25公里边境线上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博士团广大团员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的教诲,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踏着孔繁森的脚印,以雪域高原为舞台,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西藏发展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组部、团中央召开的第18批博士服务团动员大会上,中组部副部长周祖翼热情勉励广大博士团成员要向留藏博士的优秀代表、自治区纪委常委高宏生博士学习,扎根到最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经受磨练、作出贡献。
  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博士服务团工作,对博士们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亲自审定第18批赴藏博士服务团岗位需求计划和岗位安排,并就人选对接情况作出重要批示。
  “西藏气压低,博士的工作标准不能低;西藏区情特殊,博士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不能特殊。”中组部干部一局副局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总领队郭强希望博士们“有志而来,积极作为”。
  4月初,中组部人才局许晓桃同志来到雪域高原,带着组织上的关心,与博士团成员深夜长谈,并深入海拔4000多米的藏族贫困户家里,与贫困户捐款结对子,负担藏族贫困户儿童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为博士团成员树立了榜样,更加坚定了博士们扎根西藏、服务西藏的决心和信心。
  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奔波、劳累,博士们的心肌变肥大,深受高血压、心肌缺血、痛风等疾病困扰,在内地感冒咳嗽是“小菜一碟”,可是在高原却有可能成为致命的杀手。博士团成员们出差时,都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
  在世界红十字日,郭强带领博士们积极参与为西藏农牧民义务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器官等活动。
  一年西藏行一生西藏情
  6月9日,第18批赴藏博士服务团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倪云鸽博士带领下,来到拉萨市柳梧新区达东村和达孜县纯净生态农牧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考察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现代生态农业大棚种植产业基地建设等情况,积极为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建言献策。每个月,博士团都会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博士们开展调研活动,大家直面问题、提出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建议200多条。
  金秋十月,海拔4500米的那曲草原已飘起雪花,在那曲市色尼区达前乡卫生院的体检点,挂职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的徐华博士正在对农牧民进行包虫病筛查工作。徐华博士改变传统包虫病手术方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针对西藏13家定点医院、74家县级医院医技人员举行了首届腹腔镜微创技术培训班。为加强包虫病源头管控工作,他首次提出犬只绝育工作,现已将犬只绝育工作推广到色尼区12个乡、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首家包虫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建。
  同是挂职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的黄欣博士牵头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点村医室、乡卫生院建设规划。此外,杨冬博士充分发挥选派单位优势,和程志立、刘晓军、刘俊杰3位博士一起有力推动了自治区基层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高校和党校系统挂职的魏建荣、王庆江、周耀宏、宋雄伟、汪金伟5名博士,围绕西藏基层农牧职业教育培训实际,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杨少亮博士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主导和参与了拉萨市乡村振兴规划、拉萨河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