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超6万条炫富短视频被清理 仍有人大肆用炫富换流量(2)

2021-05-11 14:55北京青年报浏览:

  此前,被《人民日报》点名的“大logo吃垮北京”就是一个以炫富视频换取流量的典型。他的视频中包括1000元一颗的芒果、2000块的炸天妇罗……这些视频为他带来了大量的粉丝和点赞。
  据后台数据显示,“大logo吃垮北京”的广告收入不菲,一条50秒以上的短视频报价就超过50万元,20秒以内的视频报价35万元,再加上其他收入,粗略估算,他从短视频平台获得的总收入在5000万元左右。
  专家分析
  “炫富”也有产业链
  对于目前用炫富换流量的现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对北青报记者表示,网上的炫富分为两种情况:真富,想要别人知道;假富,想要装作富有的样子,他们一方面为了获得网络流量,另一方面目的是跻身富人群体。“对大多数真正富有的人,心理上并不希望财富暴露和引起社会仇富,他们没有流量动机,反而很少炫富。所以在社交媒体平台炫富的,大多数是假富。这个炫富也有产业链,早期有拼团轻奢拍照的行业,由于流量导向,也逐步从社交群体转为了商业链条,有专门的策划、后期、导流等等。”
  炫富主要是宣扬了一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盘和林表示,消费主义,就是不储蓄,透支自己的财富用于消费,享受一种人上人的感觉,从形式上摆脱自己现有的阶层,向更高的平台进发,但往往大多数人掉入消费主义旋涡之后,欠债会增加,不必要的消费会增加,却依然无法跻身富人的圈子。富人的圈子,反而更加讲求普通。一个众所周知的富人,穿着一件杂牌,都会被当做名牌,真正有钱的富人,其实并不需要炫耀。诸如奢侈品牌,贩卖的就是一种身份想象罢了。
  对于炫富视频的监管,盘和林认为,平台应进行治理,“如果炫富本质是带货的,那么平台需要让自媒体自己表明,这是直播带货,还是内容创作。不反对自媒体赚钱,但商业行为必须要让观众知道,这是广告,而不是内容创作,也不是真正的生活感悟。”
  平台是这类行为的受益者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评论这一现象时表示,炫富这一现象虽然历史悠久,但在新技术背景下,其内在特点已经发生异化。当代炫富行为的作用已不仅仅为了满足虚荣心和实现虚假自我实现了,更多时候带有非常强的经济化和利益化特征。在新技术条件的加持下,炫富行为背后隐藏的利益链条并不难洞见,如通过夸张的炫富行为吸引粉丝聚集后进行商业变现,而炫富行为本身被拆解开来之后,你会发现每个环节都是有相应利益实现载体的,大家心照不宣默默赚钱。
  “这些互联网平台用户平均年龄较低,存在相当规模的三观正在形成中的低龄用户群体。这部分人群较为容易受到网络热潮效应影响,在非理性热度中完成三观的成型,这对于下一代的成长是不利的。”葛甲表示,“在社交媒体上炫富,另一个不良效应等于是夸张地放大了社会中存在的贫富不均和不公平现象,这让自我的奋斗显得毫无意义,走捷径成为很多人的坚定信念。”
  葛甲表示,炫富现象单独靠平台治理比较难,因为平台正是这类行为的受益者,让平台治理炫富无异于让其挥刀自宫。而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及时监督平台出台具体措施,对相关账号进行处置甚至处罚。(记者 温婧)(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