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违法犯罪查处力度 乱象丛生的"校园贷"迎来强监管(3)
2021-04-02 14:25法治日报浏览:次
堵上“偏门”打开“正门”成为监管新思路
乱象丛生悲剧频发的“校园贷”迎来强监管
核心阅读
《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延续以往政策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从加强消费贷款业务监管、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帮扶力度、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加大违法犯罪问题查处力度四方面,对各地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各地网信部门、各地公安机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高校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工作要求。
□ 本报记者 张维
曾经精准围猎大学生的“校园贷”,如今迎来了强监管。
在银保监会、教育部等五部门前不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全国多地都在积极行动。北京、天津等地更是直接对辖内小贷公司“校园贷”业务提出明确要求,如“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等。
一方面,堵上“偏门”;另一方面,打开“正门”,如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在新的监管思路中,大学生权益的有效保护,大学校园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未来可期”。
利益驱使仍有违规操作
3月17日,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禁止小额贷款公司、非持牌机构对大学生发放贷款。
这一直击大学生群体贷款的文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等话题还上了热搜。
对此持支持态度者众多。“干得漂亮!单是从消费观念上来讲,我觉得就不该支持大学生贷款。”“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是其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你去贷款,不是还要家长还钱吗?需要花钱,跟家里说,只要是合理消费,家长能理解。”
对非法“校园贷”的声讨由来已久,近年来,“校园贷”的确乱象丛生,致悲剧不断发生。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当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2017年厦门华厦学院大二女学生,因卷入校园贷,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电话骚扰,选择自杀……
“不良‘校园贷’严重扰乱校园环境和市场环境,严重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教育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说。
为维护学生权益,近年来,教育部会同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出台一系列严格规定,开展一系列专项活动,不良“校园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受利益驱使,仍有不少机构顶风作案、违规操作。
近期的一个新趋势尤其引发了监管部门的注意。“特别是近期,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教育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说。
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也指出,教育部、银保监会等部委联合加大整治力度后,校园网贷清理整顿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有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诱导性营销,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
加大违法犯罪查处力度
“诱导性营销”,的确并不鲜见。
“手续简单,流程快!”“无需利息!无需抵押!马上到账!”“专为学生解决资金问题!分期付,分期还,期限长!”类似的广告让一些大学生追求“快捷方便成本低”,选择了这类贷款,但却就此“着了道”。“我以为真是拿着一张身份证、一张收款的银行卡,足不出户就能给好几万块,其实是个坑”,一名参与过“校园贷”的学生现身说法。
乱象丛生悲剧频发的“校园贷”迎来强监管
核心阅读
《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延续以往政策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从加强消费贷款业务监管、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帮扶力度、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加大违法犯罪问题查处力度四方面,对各地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各地网信部门、各地公安机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高校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工作要求。
□ 本报记者 张维
曾经精准围猎大学生的“校园贷”,如今迎来了强监管。
在银保监会、教育部等五部门前不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全国多地都在积极行动。北京、天津等地更是直接对辖内小贷公司“校园贷”业务提出明确要求,如“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等。
一方面,堵上“偏门”;另一方面,打开“正门”,如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在新的监管思路中,大学生权益的有效保护,大学校园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未来可期”。
利益驱使仍有违规操作
3月17日,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禁止小额贷款公司、非持牌机构对大学生发放贷款。
这一直击大学生群体贷款的文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等话题还上了热搜。
对此持支持态度者众多。“干得漂亮!单是从消费观念上来讲,我觉得就不该支持大学生贷款。”“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是其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你去贷款,不是还要家长还钱吗?需要花钱,跟家里说,只要是合理消费,家长能理解。”
对非法“校园贷”的声讨由来已久,近年来,“校园贷”的确乱象丛生,致悲剧不断发生。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当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2017年厦门华厦学院大二女学生,因卷入校园贷,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电话骚扰,选择自杀……
“不良‘校园贷’严重扰乱校园环境和市场环境,严重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教育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说。
为维护学生权益,近年来,教育部会同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出台一系列严格规定,开展一系列专项活动,不良“校园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受利益驱使,仍有不少机构顶风作案、违规操作。
近期的一个新趋势尤其引发了监管部门的注意。“特别是近期,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教育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说。
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也指出,教育部、银保监会等部委联合加大整治力度后,校园网贷清理整顿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有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诱导性营销,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
加大违法犯罪查处力度
“诱导性营销”,的确并不鲜见。
“手续简单,流程快!”“无需利息!无需抵押!马上到账!”“专为学生解决资金问题!分期付,分期还,期限长!”类似的广告让一些大学生追求“快捷方便成本低”,选择了这类贷款,但却就此“着了道”。“我以为真是拿着一张身份证、一张收款的银行卡,足不出户就能给好几万块,其实是个坑”,一名参与过“校园贷”的学生现身说法。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