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信息泄露,难不成只能换脸?(2)

2020-12-04 13:31钱江晚报浏览:

  专家看法: 
  技术更新迅速频繁 
  照片、三维面具无法成功刷脸 
  之前曾有媒体报道,照片也能通过刷脸机;而网上也有售卖三维面具,声称通过一张照片就能制造出一个三维面具;近日,杭州也有新闻报道一起案件,有犯罪分子通过视频聊天摄录了被害人影像从而突破了刷脸支付。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磊教授说,人脸识别作为一项新技术、新应用,也是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
  人脸之所以会被“识别”,是人脸识别设备或后端平台基于对人脸特征数据的分析和比对来实现的,不同厂家的设备或平台的人脸识别的原理是类似的,但算法不尽相同,识别效果就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算法,因设定的参数、阈值不同,识别效果也会不同。
  早期的算法相对比较低级,分析的是平面的、静止的特征,结果会出现一张平面照片也能通过刷脸机的情况。当发现这样问题后,技术人员进一步改进算法,增加人脸特征维度,比如将面部信息的识别“三维化”“立体化”,增加深度特征值的比对。
  之后,人们发现在设计刷脸支付的环节,我们已经进步到“活体识别”,即你我可能都经历过的“摇摇头”“眨眨眼”。
  针对记者提及的这则最新的新闻,在视频聊天过程中摄录视频,通过支付识别,杨磊教授说,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种攻防的对抗,犯罪分子通过制作动态视频来对抗活体识别,所以需要技术人员通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在算法上做进一步的优化提升。
  所以,在人脸识别等先进科技领域,技术的更新迭代更加迅速和频繁。
  正元智慧的科技人员说:人脸识别在应用中还具有通过“不断喂招”而实现自我升级的智能化。比如你一次次刷脸,系统会一次次“加深”对你的了解,所以当你的面容出现胖瘦的改变,表情的差异,戴上眼镜等等,系统都能准确将你识别。
  探讨: 
  在追求便利性的今天 
  我们为何要多问几个“有必要吗” 
  2020年10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将包括人脸识别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列入到个人敏感信息当中,并对个人信息的收集行为进行了明确。
  杨磊教授说,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我国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在信息保管、存储和传输各环节,采取相应的保密手段,系统要满足加密方式,但是毕竟整个环节中都会有人的参与。
  当然,我们的法律也设置了事后的惩戒,如今年10月首次亮相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规定了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即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处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有权限制或者拒绝他人对其个人信息进行处理。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对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行为如何处罚做出规定: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0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5%的额度甚至超过了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规定“最严”的欧盟。
  所以说,现在我们面临的课题是这些保密手段如何能够抵挡一个蓄意犯罪的人,这些法律所规定的惩戒手段是否能在犯罪成本上对贩卖个人信息获取利益起到遏制作用。
  在记者就人脸识别这个话题的采访中,有不少受访者表示,在大踏步的应用落地中的“人脸识别”就像一把双刃剑。在进行利益权衡后,多问几个“有必要吗”真的很有必要。(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