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药企行贿案密集曝光!灰色利益链还有多少生存空间?(2)

2020-10-21 17:27中国新闻网浏览:

  在打击医疗领域的商业贿赂方面,今年9月,国家医保局公布《关于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将医药购销中给予回扣或其他不正当利益、涉税违法等7类行为作为失信事项列入目录清单。
  国家医疗保障局价格招采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医药领域给予回扣、垄断涨价等突出问题长期存在,是价格虚高的重要原因,并导致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等问题,扭曲营商环境和行业生态、削弱行业创新动力,建立信用评价制度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医药产品价格合理回归。
  另外,今年国庆节前公布的一份文件更引发医药界广泛关注。
  9月30日,国家药监局组织制定的《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对外公布。其中明确提出,医药代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实施收款和处理购销票据等销售行为。
  另外,文件对医药代表主要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包括四方面:拟订医药产品推广计划和方案;向医务人员传递医药产品相关信息;协助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本企业医药产品;收集、反馈药品临床使用情况及医院需求信息。
  上述《办法》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
  曾被视为业内潜规则的“带金销售”被勒令叫停,留给药企和国内300万医药代表谋求转型的时间已经不多。
  “躺着挣钱”的日子结束!药企、药代如何求生?
  事实上,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冲击已经伴随着此前带量采购的开启持续发酵,转型成为生存的必然选择。
  若想获得优势,企业就要挤出“水分”,在人员结构优化上,庞大的销售团队就成为了先“开刀”的对象。
  以此前参加了全国药品集中采购的信立泰为例,其2019年年报显示,信立泰的销售人员从2018年年末的2108人下降到1666人,减少约20%。
  与此同时,药企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研发领域。
  数据显示,恒瑞、复星、中国生物、石药、上海医药、科伦等龙头企业,2019年的研发门槛超过10亿元,相比于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更为关键的是,集采模式通过确保中选药品的临床用药,来压缩企业的销售费用,帮助药企放弃传统营销模式。据《人民日报》早前报道,重点企业中选产品销售人员平均压缩49%,销售费用占销售金额比例从40%下降到5%—10%。
  而对于医药代表个体来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注定要经历职业转型的“阵痛期”。
  “药品集采开始后,一些业务就逐渐受到影响,周围的同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不少人陆续辞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杨鑫告诉记者。
  杨鑫说,之前,很多同事认为带量采购的影响有限,并不会波及到整个大市场,但现在看,之前的预判过于乐观。如今,杨鑫自己也在考虑换工作的问题。
  “重回公立医院系统已经不可能,要么继续在医药企业寻找‘新大陆’,要么彻底转行。”杨鑫说。但她也承认,无论哪种选择,对于已经人到中年的她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而对于主要精力在技术支持上的吴鹏来说,带量采购暂时没有对他产生太大影响。对于未来的发展,他相对乐观。“无论如何改革,技术支持都是任何医疗机构不可缺少的,这其实也是企业真正应该提供的内容。”
  在他看来,改革是这个行业的必然出路,未来,他希望自己所从事的这个健康行业,自身也能够更健康。(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