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劣质电动车头盔监管难 生产标准何时统一(3)

2020-10-13 12:39中国青年报浏览:
  头盔这个看上去不大的买卖,如今正逐步升温成为市场热点。
  今年4月20日,公安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多地政府宣布将严查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头盔佩戴行为。这些政策的本意是规范骑车行为,保障人民交通安全。
  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政策带来的头盔火爆销售的背后,却充斥着众多“劣质产品”的身影。一些头盔、发泡材料生产厂家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呼吁,出台统一的电动车头盔生产标准,杜绝不安全的劣质头盔生产。
  头盔市场的抛物线
  头盔到底有多火?在石家庄市中国十大批发市场之一的南三条,原本以售卖文具为主的“真彩文具店”也开始做起了头盔生意。短短一周时间内,一款头盔的售价已经从55元上涨到了120元。文具店老板说:“头盔太火了,整个批发市场都开始售卖头盔。”
  在湖北襄阳市,售卖头盔的商家用“猛涨”形容头盔销量,“3天卖出的头盔数量,抵得上以往一个夏天,我们拿货也很困难。”
  头盔在线下市场的火爆传导到了网络。记者在某网购平台输入“头盔”关键词,按照销量排名,排在前10位的月销量都在1万以上。其中一款“爆款”头盔的价格涨幅最大,不到一天的时间,价格就从108元涨到了388元,一位消费者收到货后点评该头盔“款式比较好看,但是做工非常一般”。
  政策导向让头盔需求急速上升,市场短期生产供应不足,自然导致有人囤积居奇。当消费端的情绪向产业链传递,那么原材料供应商、头盔生产商,以及二三四级市场的经销商,就都会往上抬高价格。
  DYN头盔生产品牌负责人梁泽彪表示,在“一盔一带”政策出台之后,头盔的需求比平时增长了30%-50%。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生产头盔所需要的ABS材料价格从1.3万元/吨上涨到1.5万元/吨,相应的售价也随之上调。
  襄阳市长征东路一家售卖电动车的老板表示,店里售卖的一款头盔原先售价约20元,而到了5月光进价就已经上涨了接近20元。
  5月20日,公安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稳妥推进“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将执法处罚范围限定为不佩戴安全头盔的摩托车骑乘人员,以及不使用安全带的汽车驾乘人员,而对电动自行车不作硬性规定。
  石家庄市长安区市场监管局南三条所对辖区内的新源发商贸城、太和日化城等23个市场内哄抬物价以及售卖“三无产品”的商家进行了集中整治,头盔市场迅速降温。
  9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及兴宁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对南宁市市场上流通的电动自行车头盔进行专项检查,查获“三无”电动自行车头盔4343个,涉案货值约4.5万多元。
  市场降温后,劣质头盔浮出水面
  市场降温后,头盔的价格逐渐恢复正常,在南三条批发市场,新规出台前卖七八十元一顶的头盔如今售价降到了三四十元。这不禁让人发问,售价在三四十元的头盔,它的质量能达标吗?
  根据国家制定的摩托车生产标准,一顶头盔通常由壳体、缓冲层、舒适衬垫、佩戴装置、护目镜等部分组成,其中壳体和缓冲层是头盔吸收碰撞能量、保护头部免受伤害的关键部分,而其他配置将会对头盔的防护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东华大学刘燕平教授长期研究人体防护装备,其中就包括头盔。刘燕平告诉记者,头盔的应用场合多种多样,从跳伞降落伞到摩托车,到各类自行车,不同种类头盔的防护性能都不一样。“像电动自行车头盔中的硬质海绵很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较差,但是当电动自行车倒掉、人的头部碰到地面时,头盔可以很好地防护摩擦、刮擦。摩托车头盔的防护性能要求就更高了,除了防刮擦,头盔中3厘米厚的硬质海绵还有很强的能量吸收性能。”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