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粮库监管必须看得见摸得着(2)

2020-09-03 19:08经济日报浏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强化监管,减少风险事件发生,中储粮与地方粮食行政部门、农业发展银行相互配合,不断加强监管,推动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承储企业的主体责任。同时,中储粮强化人防、技防、法防和经济防范“四位一体”的综合管控手段。在人防方面,全面落实驻库监管;在技防方面,实现了远程监控全覆盖,实现全环节管控,全过程可追溯;在法防方面,通过公证、公示等多种形式做好粮权确认,及时通报地方政府和银保监会等部门;在经济防范方面,严格落实履约保证金、资产抵押、市县联保等措施,最大限度防范承储企业违规。
  粮食是有“生命”的,储粮品质会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自然发生劣变。为了确保常储常新,我国对储备粮实行了定期轮换制度,但对国家政策性粮食没有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而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实行拍卖销售。今年以来,政策性粮食高频次组织竞价拍卖,成交数量大,出库任务集中。为确保政策性粮食有效监管和顺利出库,中储粮组织对库存政策性粮食进行拉网式排查,严格收储库点定点资质把关,对于不符合资质要求的库点坚决排除在收储范围之内。切实加强销售出库管理,严肃出库纪律,坚决禁止出库乱收费或变相收取费用。在所有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明显位置公布举报电话,安排专人值守记录,及时处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了政策性粮食管理和去库存工作稳定大局。
  库存粮食质量总体良好
  管好用好库存粮食,是筑牢粮食安全基础的有力举措。今年5月份公布的2019年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账实基本相符,库存数量基本真实可靠,质量总体良好,库存粮食储存总体安全。
  “此次大清查全面摸清了库存家底,建立了分区域、分性质、分品种、分库点、分货位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数据库,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出一本实实在在的‘明白账’,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粮食保供稳价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执法督查局负责人说。
  确保储粮安全,必须加强粮食库存监管,推进粮食库存监督检查工作常态化、科学化。有关部门除了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定期巡查外,2001年开始已经连续多次开展全国粮食库存大检查,对改善粮食库存管理,准确掌握粮食库存数量、质量,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根本途径在科技。目前我国粮食仓容已经超过3亿吨,高大平房仓、浅园仓、立筒仓成为主流仓型。各地粮库在广泛采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和粮情监测“四合一”储粮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智能化粮库建设,采用氮气气调技术、内环流控温技术等绿色储粮新技术,有效降低了粮食损失损耗。如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宜存率稳定在95%以上,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
  但是,一些地方也存在着危仓老库多、安全隐患大、储粮技术落后、监管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必须深化粮食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实施“现代粮仓”创新行动,继续推动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粮库建设,逐步实现对库存粮食的“穿透式”管理,增强粮库监管能力,确保储粮看得见、管得好。记者 刘慧(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