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资质履历真假难辨 网络云招聘如何拨云"见真"(2)

2020-07-29 19:49工人日报浏览:

  “这些都是为了招聘活动能够更加安全可靠,由工会出资购买的付费服务。”该工作人员坦言,尽管已尽最大努力,他们提供给求职者与企业的服务也只能止步于意向协议的签订,后续产生的问题,作为活动组织者没有办法实时介入。
  正如一位求职者所发出的感叹:一“网”之隔,无法确认自己正处在怎样的求职环境,同样也无法准确知晓招聘单位更加真实具体的情况,知“己”不易,知彼更难。这样的困惑于招聘公司而言同样适用。
  提早准备超前防患
  针对云招聘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专业人士建议应在招工求职前做好防范准备。
  “不论是平台公司还是用人单位,违法泄露、传播、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都可能构成侵权或者违约,并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方面的犯罪。”蜀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凯表示,为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求职者应当与用人单位明确其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并就个人信息的保密义务约定相应的违约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就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他还提醒求职者,与企业以口头约定达成协议但还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之时,应当注意相关证据的留意与采集,以免出现纠纷后因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一些求职者反映部分企业对薪资待遇、招聘人数等关键信息模糊表述,招聘平台信息供给不对称,给求职者带来困扰。李凯表示,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工单位,都应该在接触之初对双方给出的关键信息进行核实,平台提供的信息失实误导求职者的,根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特别是即将实施的《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平台或应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类似情况,如若招聘平台有免责声明,则很难追究责任。”四川伟旭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恩惠建议,求职招聘者应注重对优质平台的选择,做好关键信息的核查工作,条件允许的话,一些涉及到实质性问题的招聘环节,最好在线下完成。如若在达成意向或签订合同后发现对方提供了虚假信息、存在欺诈行为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单方面解除合同。涉及到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等方面的信息不实,求职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赔偿。同样,因相同情况,求职者为企业造成实质性损失的,企业也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