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海关总署坚决斩断野生动物走私渠道(2)

2020-02-15 12:54法制日报浏览:

  据厦门海关检疫专家介绍,接触野生动物有可能威胁人体自身健康。历史上,很多给人类生命造成巨大威胁的疾病最初都源于动物。如巨蜥体表硬蜱感染率为88.9%,体内寄生虫感染率为100%,可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西尼罗热、莱姆病、地方性回归热、沙门氏菌病等多种疫病,如把其当做宠物饲养,染疫动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导致人类患病。 
  广州海关动植物检疫处专家王春霞告诉记者,走私进来的野生动物大多数未办理进境检疫审批,也未经出口国家或地区官方检疫,疫病或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并在我国境内定殖、扩散,将给生态、农业等带来极大安全隐患。特别是活体动物远离原来的生长环境,锁在笼子里,装在漆黑脏乱的集装箱经过几个月的海运长途运输,应激状态下容易滋生疫病,走私入境后极易带来疾病传播隐患,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走私濒危野生动物还极易导致生物地理隔离的瓦解,有可能因为新环境中没有与之抗衡或制约的生物而逐渐变得具有侵略性,一旦在国内定殖将大量扩张,打破当地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王春霞说。 
  此外,还会造成生物资源枯竭。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2018年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有26840个濒临灭绝。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早在上世纪80年代趋于枯竭。为保护穿山甲,2016年9月,CITES将全球8种穿山甲全部提升至附录Ⅰ,在全球范围内禁止穿山甲贸易。 
  “事实上,穿山甲的鳞片由角蛋白构成,与人类的头发、指甲成分无异,穿山甲肉则携带大量寄生虫和病毒。”江门海关法规处副处长蔡继雄说。 
  斩断走私渠道 
  一直以来,全国海关始终以“零容忍”的态度,从严、从重、从快打击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走私犯罪,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走私活动。但走私分子也在不断变换作案手法,企图逃避海关监管。 
  “此类案件多为非设关地偷运、夹藏方式,危害性更为突出,海关查获的穿山甲案大部分都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走私的。”江门海关缉私局局长李明谈及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走私案件特点时说。 
  此外,邮递快件渠道走私濒危物种及其制品也不容忽视,走私犯罪日趋隐蔽,手段不断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提高了走私犯罪的便捷性,使得打私难度增加,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再借助邮递快件渠道进出境。 
  近日,为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野生动物违规交易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五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将联合开展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 
  目前,在打击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走私方面,海关实行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监管打击和综合治理。强化正面监管,加大对夹藏、伪报、瞒报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来自重点国家、地区的货物和重点国家、重点航线进出境行李物品和邮快件实施100%机检查验;对含有疑似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的行李物品、邮件、快件一律开箱彻查;对运输工具服务人员行李物品100%机检查验,加严安全管控,斩断走私渠道。 
  针对旅客从国外携带或邮递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的行为,海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采取措施予以惩戒,提出“五个一律”的原则。即对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运输、携带、邮寄濒危物种制品进出境,一律依法追究刑事或行政责任;对逃避海关监管,运输、携带、邮寄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进出境的,一律按照走私行为予以处理;对构成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走私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行为,除没收制品外,一律并处罚款;对于之前已被行政处罚再次实施同类行为的,一律在处罚幅度内顶格处罚。(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