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说法
PC版

网络"黑公关"横行,为何如此猖獗? 如何有效打击?(2)

2019-12-25 12:01正义网浏览:

  西南政法大学法治新闻研究中心主任蔡斐表示,“黑公关”是一类打着公共关系的名头,在暗处专门以“黑”为营生的网络营销公司。“黑公关”往往会与同业竞争的一方企业达成协议,专门损害另一方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即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类企业的背后,通常还会隐藏着一条由推手、枪手、水军组成的庞大的产业链条。一旦接下“业务”,他们往往会集团作战、一起“开火”、共同分赃。 
  不过,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黑公关”含义有所扩大,不仅局限于公关公司层面。有些企业、明星,本身就聘请了强大的公关团队,按照纯粹的商业目的在网上发布虚假新闻或评论,以诋毁和诽谤目标企业和个体,从而获取利益,这种行为也可以算作“黑公关”。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琳表示,网络“黑公关”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多年前,有财经媒体扒出了主要针对知名企业的所谓“有偿沉默”灰色产业链,其中最受关注的这类“灰产”,就是恶意用IPO报道换取商业利益,甚至有业内标杆媒体的大佬因此卷入其中并身陷囹圄。究其根本,这都是赤裸裸的“黑公关”行为。 
  报告提出,大数据显示,“黑公关”已经形成了一条严密的网络黑产传播链条。由于与商业竞争相关的信息传导,往往能撬动可观的企业经济价值,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某些施害企业成为“幕后金主”,相关利益方开始愈发频繁地将信息传播作为不正当商业竞争“武器”。 
  “黑公关”如何操纵舆论? 
  那么,这些“黑公关”又是如何背后运作,从而达到操纵舆论的目的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的“黑公关”基本会有一套成熟的操作流程,稿件大都从公众易关注的热点切入,夸大标题、曲解事实,观点偏颇激进,明显带节奏。例如,给某个明星打上“小三”人设,给某个企业贴上“假货下水道”的标签。这些策划好的稿件、话题,短时间内即可发布到他们预定的所有渠道。“很明显,这是有预谋有组织的行动,而这背后,毫无疑问,都是利益的驱动。” 
  从目前“黑公关”的惯用手法来看,基于真实新闻内核的恶意曲解占比持续提升。在报告收集的“黑公关”案例中,“恶意曲解企业信息进行抹黑”的占比为60%。在公关手段上,更多通过搞笑段子、视频、图片等容易被群众接受的形式达成商业攻击效果。 
  报告还指出,“黑公关”往往会将“黑通稿”首发于境外媒体网站,再推动境内网络媒体转载,等到对攻击对象产生负面舆论影响后,再将境外新闻稿源删除,而网络文章一旦“查无此源”,将给取证及后续调查工作造成极大的现实阻力。 
  “黑公关”带来哪些危害? 
  报告显示,近年来网络“黑公关”愈演愈烈,对正常舆情空间与经济秩序造成伤害,同时也对信息安全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出于资本和媒介资源弱势,新生事物更容易遭遇既有利益方的暴力舆情拆解。“黑公关”的出现,大幅增加了新企业发展壮大的难度,削弱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活力。而在融资、上市等关键节点的精准攻击,更会使相关企业的声誉、信誉、美誉度遭遇严重挑战。 
  王琳认为,“黑公关”之所以要黑企业,目的还在于利益:或以此要挟平台企业,不满足其条件就不撤稿或拒绝修正诱导;或是接受了竞争对手的黑金,故意歪曲舆论诱导读者。其结果往往导致:打假的被真打了,售假的却无人追问。王琳担心,这种舆论操盘手+资本合谋的“黑公关”,会欺瞒人心、败坏舆论生态,并一步步葬送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公信力,最终瓦解社会信任。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