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扫楼式”筹款按单提成引热议 谁来保护捐助人的善意(2)

2019-12-10 18:21 法制日报浏览:

  补充国家医保体系
  警惕众筹性质变味
  近年来,构建场景、流量变现成为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新风潮,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 2017年以来,互联网众筹平台更是纷纷谋求持有保险中介牌照,开发与场景相结合的保险产品,以实现对既有资源的挖掘。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和大众物质生活改善的基础上,众筹应运而生。不足十余年时间,整个众筹行业的规模已经十分可观。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发展中国家众筹发展潜力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众筹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张凌霄对《法制日报》记者介绍,根据国务院权威数据,我国现在仍有4000万以上的贫困人口,精准扶贫不仅关乎这4000多万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更关乎社会稳定。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社会医保体系,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建立了大病医疗和农村新农合为主的医保体系。尽管如此,国家层面的医保体系只能是一种兜底措施,尤其在重疾方面,求助渠道严重缺乏。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一批互联网募捐平台、个人大病求助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仅以水滴筹为例,今年6月,在水滴2019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水滴公司宣布完成由博裕资本领投的超过10亿元的C轮融资,不到3个月时间,水滴公司获得的融资已经接近16亿元人民币。截至今年9月,水滴筹已经帮助患者筹集了235亿元的治疗金,精准帮扶国家级贫困县的困难患者超过7万人,近2.8亿人参与救助。
  “相较于传统的求助方式,互联网众筹平台更大程度地为公众求助或帮助他人提供了便利和保障。这些筹款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发起筹款的门槛,充分调动了底层民众的自救、互助能力。”张凌霄说,对于落实精准扶贫,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消除致贫根源,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互联网众筹平台起到了重要的助力和补充作用,也是对国家医保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
  陶泽也认为,互联网众筹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个人救助,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多鼓励互联网公司参与社会慈善工作,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在参与社会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直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投入更多资源将好事做好”。
  值得注意的是,水滴筹等互联网众筹平台在为社会提供便利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时,也产生了诸多新问题。
  “在此次水滴筹‘扫楼’事件中,从法律层面看,水滴筹除了涉嫌作假外,还有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即主动帮助病人筹款,然后用一套‘短平快’的格式化套路,让病人快速进入筹款渠道。”陶传进说。
  他认为,此过程类似于批量生产的形式主义,使互联网众筹性质变味了,“从表面上看,捐赠人是主动去帮别人,但这种大规模的生产似的帮助,实际上已经不是在帮别人,而是自己帮自己,以让所谓的‘志愿者’个人或者互联网众筹平台获得好处为目的。这才是核心点”。
  也有业内人士向《法制日报》记者直言,互联网众筹平台是完全依赖于用户的平台,一切起点都是病人的需要和大众的捐款,这两点都离不开信任二字。没有信任的共识,也就不会有众多用户参与,更遑论众筹平台的蓬勃发展。然而,如今众多难解的弊病和风波都在消耗社会的善意与耐心。
  道德法制双管齐下
  净化大病众筹环境
  近年来,互联网众筹平台不止一次出现“翻车”事故。前有一相声演员在有车有房的情况下,以“贫困户”身份发起捐款;后有一年轻女子一边“替父筹款”,一边在微博高调炫富。令人遗憾的是,相关互联网众筹平台往往把错误归结于“违规操作”与“审核不严”。
  张凌霄分析称,互联网众筹平台在出事之后,几乎都仅仅以道歉、退款了事,“除了道德上的谴责,更应该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只有不断抬高违规违法的成本,才能有效遏制诈捐、骗捐行为发生”。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