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微腐败净化基层政治生态(3)
2019-10-30 15:49法制日报浏览:次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抓紧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监测管理、工作机制有效衔接。
在分析政府部门如此关注农村低保的原因时,庄德水认为,低保是最基本的工作环节,专项治理活动是服务于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的,“从基层查处的案件以及群众反映的不正之风的问题来看,低保中腐败和作风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扶贫政策能否落实到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对《法制日报》记者说:“2020年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有很多措施,低保是其中之一。此外,党的十九大后明确提出向基层延伸,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用惩治等措施查处基层腐败、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案件数量比过去查办得要多了。另外,积极创新,用科技的办法治理,如‘互联网+’和大数据公开。农村是熟人社会,信息公开有利于大家监督,想要‘捂盖子’、搞暗箱操作就不太可能。还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有预防效果。”任建明分析说,从全国来看,与过去相比,低保中腐败和作风问题有明显改善,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差距,一些新措施通过制度改革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督,不同地方有所不同,发达地区总体要好一些,内陆地区、西部地区稍差一些。
强化监管压实责任
不断净化低保环境
2018年4月25日,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勇在民政部二季度发布会上介绍,将用3年时间集中治理“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坚决查处农村低保经办服务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提升经办服务水平,切实发挥农村低保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如今,3年时间已过半。刘喜堂表示,总的来看,“关系保”“人情保”“错保”“脱保”“漏保”问题明显减少,农村低保环境得以净化。
据刘喜堂介绍,今年6月至9月,全国清退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92.8万户、185万人,新纳入低保对象96.5万户、185.4万人;排查重点对象463.3万户、914.4万人。其中,新纳入低保对象64.7万户、120万人,新纳入特困人员7.9万人,实施临时救助76.9万人次。全国地方各级民政纪检监察机构共发现或收到移交问题线索389条,其中立案160件,问责干部182人。民政部党组、驻部纪检监察组联合通报2批11起典型案件。
此前,刘勇在介绍农村低保治理的重点及措施时表示,民政部将通过制定推行低保规范行政文书、指导各地全面运用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广运用“互联网+监督”等措施,指导各地建立健全低保专项治理工作长效机制。
“‘互联网+’是科技手段,通过脱贫公开,克服监督信息不对称,也使监督的有效性得到较大的改善。据我了解,浙江宁海等地区进行了小微权力监督创新,据说改善了监督的有效性,这就是一种制度性的措施。多数地方对基层如何去有效监督还需要探索。”任建明说。
庄德水也认为,应该重复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找出线索、提高监督效率,“互联网+”以及大数据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突破原先制度监督的难点、扩大监督的范围、提高监督的效率,“从而把基层领导干部的权力关到笼子里,广泛收集和利用监督资源和信息,更加系统全面地实现监督的全覆盖”。
不过,任建明也特别提到,仅内部监督是不够的,因为农村点多面广,“有时政策可能是好的,到地方就出现了问题,县、乡政府要落实各自的责任,守土有责”。
在任建明看来,关键是县、乡等基层的监督部门,纪委、监委应该将责任压实,“因为他们敢监督才能给群众撑腰,如果不作为,不行使监督权,老百姓就会担心自己举报后被打击报复。因此,专职监督机关应该落实好基层工作,特别是监察体制改革之后,赋予他们更多权限,更应该确保监督权的落实,敢于监督、及时监督、有效监督”。(记者 赵丽 实习生 赵心怡)(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