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微腐败净化基层政治生态(2)
2019-10-30 15:49法制日报浏览:次
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民政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中心主任唐露霞在2013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未能正确履行工作职责,对那坡县低保金发放工作监管不到位,导致那坡县百省乡那龙村那旺屯等4个屯出现全体村民平均分配该屯低保户低保金问题,累计金额240792元。2018年12月5日,唐露霞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辽宁省丹东凤城市边门镇卜家村则是因为村镇干部权力集中,造成低保乱象。该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卜凤举在2007年至2015年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多次违规认定低保、五保受助对象,并收受他人好处费。
“信息不公开也是导致低保乱象的一大因素。”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一些村镇干部懒得挨家挨户介绍政策,往往将低保信息在村务公开栏里“一贴了之”,群众是否看到、是否理解就不管了,要想了解具体情况就得咨询干部,干部说多少就多少,这都为基层干部在低保金上玩“猫腻”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多地调查中,有关部门发现,一大批村干部将中央扶贫政策拦截在“最后一公里”,甚至有些地方出现黑恶势力、宗族势力把持农村工作和“窝案串案”现象。
在河南周口市沈丘县槐店镇海楼村,以原村支书海某为首的涉黑团伙长期称霸一方,欺压群众,多次实施强迫交易、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垄断了海楼村多个小区的建筑材料市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稳定。周口市纪委监察委第一执纪监督室相关负责人曾说,老百姓对黑恶势力往往敢怒不敢言,很多黑恶势力又有“保护伞”,这都导致长期把持农村工作、扶贫工作的“黑手”难以斩断。
专家指出,黑恶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仅满足于权钱交易,而是设法尝试在一些关键领域扶持代理人,控制一些基层组织,帮自己的代理人晋升晋职、提拔到关键岗位。黑恶势力对基层组织的控制、“村匪屯霸”对老百姓的控制,使得扶贫领域贪腐人员难以及时处理。
在庄德水看来,优待亲友、贪污、雁过拔毛等都是基层微腐败的典型问题,“低保领域的问题也是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怪。在扶贫政策和资金的层层落实中,村干部权力集中、基层监督不健全以及权力运行不透明,导致违纪违法行为易发高发”。
关于查处此类腐败问题的难点,庄德水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管理低保工作的基层人员是否属于检查对象存在争议,“现在我们将这些人作为其他类人员、第六类人员纳入监察,将与低保等工作相关的人员都纳入监察对象”;二是发现机制比较难落实;三是任务比较繁琐,涉及诸多相关联的案件,覆盖面比较广,增加了查处的难度。
部署开展专项治理
发挥低保兜底作用
低保金是民生款,更是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农村低保应实行“按标补差”,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在实施低保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各类专项救助,共同形成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兜底保障工作做出系列决策部署。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要求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挥低保兜底作用。
受访专家指出,作为我国反贫困治理的两项基本制度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凝聚脱贫攻坚的合力,是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关键。
正因为如此,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安排。
2016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
2017年7月18日,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联合召开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座谈会。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