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打赏主播、约见网友被强奸 帮帮被"网"住的留守儿童(2)

2019-07-26 15:14正义网浏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留守儿童群体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由于自身交往圈有限,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接触外界、了解外界的渠道。但该群体仍缺少基本的信息素养,且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因此在使用互联网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除了缺少基本的信息素养,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也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在网络安全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刘成良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留守儿童现象实为隔代教育的一种模式,主要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孙子孙女,那么在孩子的管理和培养方面,便很难做到像父母那样精细。另外,隔代教育中往往存在爷爷奶奶过于纵容、溺爱孩子的行为,因此留守儿童上网行为不仅难以发现,且即使被发现,祖辈往往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比其他的孩子更为敏感。”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检察官助理罗艳梅表示,留守儿童多是隔代抚养或近亲抚养,他们长期缺失关爱,极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加之不安全网络信息的侵害以及交友软件的泛滥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犯罪出现多发趋势。
  当暴力、软色情等网络信息无差别地进入留守儿童的世界,他们自身该如何防范?
  “反对留守儿童使用智能手机,禁止他们接触互联网,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既不合理也不现实。”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涛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智能手机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借助网络的力量,原本横亘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消散。他认为,提高留守儿童群体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寻找社会活动来替代手机的交互性,可以在现实交流中帮助他们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
  “提高留守儿童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的质疑品质是解决其用网安全的关键。”储朝晖介绍,信息素养是指未成年人能够在多样性的信息中分辨出真伪,从而通过自己的分析做出正确判断,不会随意相信网上的信息。而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还是以学习和考试为主,在未成年人信息素养教育这方面还不够重视,存在教育缺失。
  提升留守儿童的信息素养,必须将“赋权”与“赋能”相结合。储朝晖认为,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质疑品质,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对网络信息有所防备;其次,要增加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赋予其在网络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的权力,从而提高留守儿童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选择能力;最后要让留守儿童了解,网络只是人类的一种工具,要让他们学会利用工具而非被工具奴役。
  共筑互联网的健康生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相关部门应主动搜索并清理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信息。”储朝晖认为,现在互联网监管技术日臻成熟,搜索抓取有害网络信息,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相关部门应加强有害网络信息的拦截和审查,避免侵害儿童的网络信息流出。此外,网站本身也可以设置身份认证、内容分级等措施,明确未成年人可以浏览使用的网络信息范围。
  储朝晖还表示,目前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网络信息技术走在法律法规之前,如果立法也能跟上,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问题便更容易解决。
  记者了解到,据共青团中央召开的2019年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座谈会上消息,今年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将增设网络保护的章节。与此同时,酝酿多年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今年也有望出台。相信这些法律的出台和完善,能够对未成年人网络信息安全垒砌起坚固的保障。
  而在社会层面,2019年7月10日,由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和腾讯公司联合主办的“护苗·网络安全进课堂”2019乡村行活动在京启动。该活动聚焦乡村儿童网络安全问题,将走进十余个省区市的留守儿童重点地区开展网络安全授课,主要内容有“保护个人信息”“谨防网络诈骗”“拒绝网络欺凌”“远离不良信息”“抵制侵权盗版”“生命安全教育”“正向价值观传播”“不信谣不传谣”“科学合理用网”等,以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减少他们遭遇网络侵害的发生。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