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聚焦
PC版

爱心,多少恶行假汝之名(3)

2019-06-22 17:08法制日报浏览:
  爱心,多少恶行假汝之名
  揭开“爱心妈妈”李艳霞的假面具(上)
  李艳霞,对外常用名为李利娟,自称坚持20多年收养百余名孤残儿童,创办了河北省武安市民建福利爱心村,被媒体称为“爱心妈妈”。6月19日至21日,李艳霞等16人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伪造公司印章、敲诈勒索、诈骗、职务侵占、故意伤害、窝藏案,在武安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从“爱心妈妈”到涉嫌多起犯罪的刑事被告人,相信这并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结局。李艳霞之所以敢顶着“爱心妈妈”的光环为非作歹,个人私欲不断膨胀是根源,也与新闻媒体的片面报道以及行政部门的监管不力密切相关。《法制日报》记者深入河北邯郸、武安等地调查采访,推出组合式报道《揭开“爱心妈妈”李艳霞的假面具》,试图还原李艳霞真实的其人其事,敬请关注。
  媒体记者都是慕名而来,当地官方从未邀请推介。一些媒体记者找到武安市相关部门时,都被告知不建议报道,因为李艳霞在武安当地名声不佳、争议颇多
  李艳霞在武安市以痞著称、没人敢惹,“女痞子”是不少当地人对她的评价,政府机关、企业老板、普通百姓都是她讹诈的对象
  爱心村被注销后,武安市民政局前任局长黄利斌被免职,此前两任局长及民政局其他数位官员受到处分
  2015年5月,在某省级卫视一档知名访谈栏目上,李艳霞(又名李利娟)成为当期母亲节专题的主人公,不幸、眼泪、矛盾、执着、爱心成为访谈的关键词。
  遭遇不幸婚姻,与亲生儿子决裂,收养弃婴孤儿,变卖家产建起爱心村——面对电视镜头,李艳霞完整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期访谈内容成为她此后接受媒体采访的范本。
  就在节目播出的几个月后,有媒体在对她的报道中直接发问:是“大爱妈妈”还是“最出名的女痞子”?《法制日报》记者梳理发现,这是媒体上首次出现对李艳霞质疑的声音。
  然而,在媒体大量对李利娟收养孤残儿童的报道中,质疑的声音总是显得势单力薄,很快就被淹没在一片“大爱”喧嚣声中。
  宣传部门从未推介
  媒体记者慕名而来
  不幸的婚姻让她失去了一切,吸毒的丈夫败光了家产,甚至还将儿子贱卖,被她发现后赎回;与前夫离婚后开始收养弃婴,陆续有人将弃婴送到她家……面对媒体采访,李艳霞一次次用自己的故事,拨动着听者的心弦,赢得无数感动、赞美和资助。
  在讲述中,李艳霞说自己从1996年开始收养孤残儿童,但被媒体关注并获得“爱心妈妈”的称号,则是在她收养弃婴10年之后。
  曾长期跟踪报道李艳霞慈善事迹的邯郸市某媒体记者陈林卓(化名)告诉记者,李艳霞的出名纯属偶然。
  据陈林卓讲述,2006年5月,李艳霞乘坐火车带收养的病残儿童赴北京就医时,身边乘客听到她在电话里说去看病的不是自己的孩子,便与之攀谈起来,了解到李艳霞收养了10名弃婴后颇为感动,便打热线电话给《燕赵都市报》提供了这条新闻线索。
  随后,《燕赵都市报》驻邯郸记者站记者和陈林卓采访了李艳霞的事迹。2006年5月15日,《燕赵都市报》刊发报道《13个孤残儿童的母亲》,不足千字的文章描述了李艳霞收养弃婴的初衷和现状。
  正是这篇报道让李艳霞进入公众视野,此后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对其收养弃婴的事迹都进行了报道。
  武安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些媒体记者都是慕名而来,当地官方从未邀请。“一些媒体记者找到武安市相关部门时,都会被告知不建议报道,因为李艳霞在武安当地名声不佳、争议颇多。”
  “李艳霞在武安的口碑非常不好,我们本地媒体从来没有采访报道过她。”采访中,武安市电视台一位负责人说,在前来采访报道李艳霞事迹的媒体中,有一部分是她自己专门请来的。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所有@法务网